二十大報告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並強調「鞏固提升香港、澳門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新科技、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地位。」筆者認為,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定位下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絕對是大有可為,深信可透過自身所長,進一步貢獻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而促進文藝、體育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正正是當中重要一環。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章節中,推出多項新舉措,包括接納筆者與紡織及製衣界的聯合建議,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令人既欣喜又期待。
縱觀全球不同時裝大國所舉辦的時裝周,均充分印證了文體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以巴黎、紐約、上海等時裝周為例,主辦方及城市會透過將時裝周與文化、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成當地重要的旗艦文藝旅遊盛事,吸引大量時裝名牌和設計師參與之餘,更吸引相當多各界名人及旅客慕名而來。
注入更多國際化盛事化元素
以巴黎時裝周為例,年收入多達40億港元,紐約時裝周年收入則多達60億港元,衍生龐大周邊旅遊、零售、餐飲等產業收益,並向國際輸出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可見文藝盛事與旅遊業深度融合帶來的龐大經濟和文化力量。
因此,筆者今年中聯同業界倡議以盛事化舉辦香港時裝周,期望惠及業界發展之餘,更重要是帶動香港經濟發展,藉着將時裝、文藝及旅遊業深度融合,打造成備受國際歡迎的文藝旅遊盛事,讓香港整體經濟都能得益,並為國家建設文化軟實力及文化輸出,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時裝周要與旅遊業等不同產業「深度融合」,筆者認為有數點要做到。
一是要發揮和用好本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及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優勢,為時裝周注入更多國際化和盛事化元素,將國際品牌「引進來」,吸引國內外時裝品牌、設計師、買手、名人和旅客來港參與其中。
二是要做到本地化和商業化,協助本地設計師和品牌藉時裝周「走出去」,實屬至關重要,同時也期望能發揮香港的橋樑角色,讓內地品牌借助時裝周及香港「走出去」的豐富經驗,齊齊併船出海,協助內地優秀的時裝名牌、商品和設計師,打入國際市場。
三是要具備弘揚中華文化的元素。筆者認為,在時裝周中可舉辦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時裝秀專場,並設立專門展示廳和展覽,展示「國潮」下的服裝文化,並透過時裝周作為平台,宣揚優秀中華服裝文化及傳統裁縫工藝,以軟性手法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
政府牽頭加強跨界協調協作
此外,筆者認為本港在籌辦時裝周時,應與內地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以時裝時尚作為載體,齊齊助力國家促進文化自信自強和傳播好中國聲音,同心一致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然而,要辦好一項具國際影響力和規模的盛事,所涉籌備工作眾多。以舉辦時裝周為例,既要接洽國內外龍頭品牌,又要做好宣傳,又要接洽旅遊業、酒店業、航空業、飲食業等持份者,尋覓贊助夥伴及建立不同合作夥伴關係,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難以單打獨鬥,筆者認為政府要牽頭加強促進跨政策局、跨部門、跨業界的協調協作,要將不同政策局、部門、半官方機構和商界等力量集合起來,方能把盛事辦好辦妥。
事實上,香港在文化、體育和旅遊發展擁有很穩固的發展根基,香港是亞洲地區最國際化的大都會,既有國家對香港的大力支持,又有兩文三語優勢,加上面向大灣區和東南亞龐大市場,不論是做生意,抑或舉辦文化藝術及體育盛事,在亞洲地區,以至在國際,均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未來,筆者期望政府與各界能夠繼續攜手,更好把握和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推動香港舉辦更多更盛大的國際級文化藝術盛事及頂級體育盛事,進一步帶動文藝體與不同產業深度融合和協作,大力帶動香港經濟發展,並為國家推進文化自強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偉大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