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下星期三,在立法會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這一年多以來,我們見到今屆政府展現雷厲風行的管治風格,迅速落實了各項不同政策,亦敢於拆牆鬆綁,促成便利市民的措施,市民期待《施政報告》會有更多新思維回應社會訴求。
住屋問題困擾港人多年,樓價屢創新高,不少有意置業的市民從「上車難」等到「上車無望」。房屋問題的核心是土地短缺,沒有土地,即使有再多「辣招」也無法讓市民上車。填海行之有效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大辯論」剛結束,雖然諮詢報告仍在整理,但相信港人亦感受到社會有共識,必須多管齊下面對土地問題。香港過去通過填海規劃出多個新市鎮,建造大量公私營房屋,亦帶動社區發展,促進各類商業活動。填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將來要讓香港人有屋住,要住得更大更好,填海是無可避免。此外,加快重建樓齡較高的公共屋邨、放寬地積比率、善用棕地、以及有效利用新界土地,都能短時間內增加供應。《施政報告》應就土地供應帶來更明確的方向,並及早準備前期工作。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因為美國的單邊主義不止針對中國,亦擾亂世界貿易秩序。內地與美國是香港貿易的主要市場,在貿易戰火之下,港商經營上面對不少困難,對發展前景亦充滿不確定性。
倡重啟「特別信貸計畫」
工商界期望《施政報告》能為企業減輕貿易戰的影響,我建議政府重啟「特別信貸保證計畫」,由政府提供一千億元的信貸保證,改善企業融資困難的情況。此外,出口信用保險局應加大保額,並要隨着時局變化,調整特別支援措施,減低出口風險。同時加大對企業開拓新市場的支援,例如提高BUD專項基金和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金額,擴大計畫的適用範圍,並加快審批程序,讓企業能有更多彈性應付貿易戰風險。
《施政報告》既要協助市民置業,也要支援工商業。加息周期開始,市民供樓負擔亦會加重,民生問題必須靠經濟來解決,保商業,才能穩就業。面對刻不容緩的經濟民生問題,我們希望特首會在《施政報告》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