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搶企業搶人才初見成效 謀創新促轉型更顯功夫(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推出一系列新措施,招商引資引才,強化香港競爭力。經過政府近一年的努力,不斷傳來好消息。據政府透露,招人才措施反應熱烈,收到超過16萬份申請,批出超過10萬份。「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亦宣布成功吸引約30家重點企業,在日前舉行的「重點企業夥伴啟動禮」上,請來當中20間企業的代表出席簽約儀式,當中不乏海內外重量級企業,包括阿斯利康、華為、聯想、美團等,這些企業涵蓋四大新興產業範疇,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等,在港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將創造10,000個優質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些重點企業願意真金白銀落戶香港,是看好香港和內地的良好發展前景,也是再度肯定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所享有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

特區政府「搶企業」、「搶人才」均初見成效,令人鼓舞,但要充分發揮重點企業落戶香港的指標性引領作用,還需配合一系列政策配套,吸引工商專業界積極參與,形成群聚效應,不斷完善上、中、下游產業鏈,才有望鞏固成果,持續促進香港經濟創新轉型,朝着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我認為,應聚焦下列措施。

應制訂更進取招商引資策略

首先,特區政府應確立更清晰的產業政策願景和目標,並制訂更進取的招商引資策略,貫徹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透過政府財政措施和資源的調配,策略性地剌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及引進、技術支援、市場拓展、官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提供綜合配套,加快培植新興產業。當局應成立專項的「搶企業」和「搶人才」基金,為特定行業制定針對性措施或「套餐」,並善用「共同投資基金」,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以及鼓勵本地機構為外來企業和人才提供各種便利。

其次,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國際創科中心是香港八大發展定位之一,特區政府應增加科研資源的投放,推動科技產業化,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方便大、中、小企業申請,利用稅務優惠等措施吸引業界擴大創科投資,重新檢視5所研發中心在推動應用研發方面的角色定位和資源投放,容許研發中心營運「過河」,推動專利技術創業孵化、應用轉化。同時明確工業4.0策略,完善整個創新產業鏈,強化與創科和「新型工業化」相關的各項支援計劃,包括「創新及科技基金」、「產學研 1+ 」計劃、「科技券」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等,既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和升級轉型,又發展以高新科技為基礎的先進製造業,推動低碳智能製造。

推動灣區建世界級創科樞紐

第三,特區政府應充分運用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包括對接深港河套規劃,以及配合「前海方案」和「南沙方案」,引領大灣區與世界頂尖創新資源和網絡對接,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和相關產業,加強對「北部都會區」創科企業的支援,爭取在「北部都會區」成立國家實驗室,設立大灣區人工智能研究重點基地等。同時深化與大灣區城市的聯通對接,在產業政策、檢測認證、跨境基建、人才流動、貨物通關、社會管理等層面,便利三地互聯互通,推動大灣區「資金鏈-人才鏈-創科鏈-產業鏈」的協調融合等,建設世界級創科樞紐。

最後,為了吸引和挽留人才,應適度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制訂寬鬆要求,直接預先豁免海外人才來港置業的額外印花稅,以及提供子女教育扣稅、住屋按揭優惠和租金補貼等。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