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提升中產幸福感 紓沉重生活負擔(陳祖恒) – 評論文章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家「十九大」報告,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不斷滿足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筆者認為,中產階層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引擎和中流砥柱,特區政府應從三方面着手,解決中產因置業問題、生活成本高及上流機會欠奉的難題,從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不同社會階層均面對着不同的生活困難和挑戰,特區政府需想方設法透過政策和加強社會建設,照顧各階層的生活需要。筆者認為,香港庫房面臨財赤,加上環球經濟不明朗,在推出政策和措施支援某社會階層時,社會資源需要用得其所,不能每次都大灑金錢推出財政支援,每一分錢都要花得最有效益、最有價值。而對中產階層而言,其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並非花錢就能夠迎刃而解。

置業難 全面「撤辣」利減負擔

「中產階層」並沒有劃一公認的定義,政府目前沒有為「中產」本身作出任何定義,但無容置疑的是,中產階層絕對是香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和中流砥柱,他們對社會的付出值得肯定。

筆者留意到,近年有三大生活難題最困擾中產階級生活,包括是置業難上車難、生活成本高,及上流機會欠奉。筆者建議政府從以上三方面,更到位、更聚焦地研究制定支援中產階層的政策。

在置業問題上,政府一直積極多管齊下增加土地、房屋供應,逐步穩定香港樓價,筆者期望,政府會在這方面繼續努力,滿足市民的置業和住屋需要。事實上,中產要買私樓並不容易,抽居屋又大多不合資格,更遑論申請公屋。因此,筆者期望政府能為中產提供更多置業選擇,並為中產制定更長遠和明確的置業階梯。

第一,隨着樓市炒風已退卻,筆者和經民聯希望政府能推動樓市全面「撤辣」,帶動樓市正常和健康發展,協助中產減輕置業負擔。第二,我們建議政府透過推出更多「港人首次置業」項目等方式,增加私樓供應。第三,可透過擴大資助出售房屋規模、增強公屋供應等,令本港整體樓市和供應更穩健發展,不單是中產階層受惠,也會為全港所有階層帶來益處。

另一方面,隨着勞動力出現結構性不足,加上租金、人力等經營成本不斷上漲,令到香港的生活成本及開支不斷增加,「食嘢買嘢樣樣貴」。根據最近一項調查,香港在全球生活成本調查中排名第五。對於交稅多、開支大、福利少的中產,生活成本高對他們影響甚大。

借鑑星洲 引進高性價比貨品

筆者認為,政府在這方面要採取「積極干預」態度,主動、進取地紓緩百物騰貴的情況。以新加坡為例子,該國在平抑日用品和必需品的價格上,就正正採取了積極干預的取態。

在70年代的新加坡,通貨膨脹導致的石油和日常價格不斷上升,為應對這個情況,該國當時發動了工會力量,在政府和政策扶持下,新加坡職工總會平價合作社成立了第一戶超級市場,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也親自出席開幕典禮,自此就打造了龐大的超級市場網絡。合作社透過直接、提前或大量採購貨品的策略,並從超過100個國家/地區引入多元產品選擇,使得市民能夠以合理和大眾化的價錢,買到不同生活必需品。

筆者認為香港也可從新加坡借鏡,例如參考合作社的方式,或運用中資企業的力量,將來自我國或「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高性價比貨品「引進來」,為市民提供更高質、平價的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選擇,造福不同社會階層,令本港整體生活成本都能夠降低。

鼓勵進修學創新科技 向上流

而在中產向上流動方面,筆者認為,創新科技影響着全球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要協助中產上流,政府就要大力支持和推動中產學習和掌握最新的創新科技發展,例如鼓勵他們透過持續進修基金、專上及職專教育體系裝備自己,從而擴大他們上流和晉升的機會;此外,更要鼓勵中產開闊眼界,不要目光只放在香港,應放眼大灣區機遇和國家發展,為他們事業帶來更豐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言之,筆者期望政府繼續以接地氣的作風,細心聆聽民意,「落地」了解和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其後逐一對症下藥,致力提升全港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為市民帶來更美好生活。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701180/%E6%8F%90%E5%8D%87%E4%B8%AD%E7%94%A2%E5%B9%B8%E7%A6%8F%E6%84%9F%20%E7%B4%93%E6%B2%89%E9%87%8D%E7%94%9F%E6%B4%BB%E8%B2%A0%E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