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拓港版中試基地 助科研成果落地(吳永嘉) – 評論文章

11月20日,特區政府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明確路綫,循四大方向全力推進香港園區發展,其中第二個方向是「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強調,中試轉化是連接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重要橋樑。憑藉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再加上河套的區位優勢,河套香港園區極具潛力建設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滙聚海內外創科企業,將其先進研發成果轉化落地及進行中試,然後按其商業考慮和市場情況,利用新田一帶的新創科用地,以至大灣區內地城市完整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先進製造業體系進行量產,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

滙聚精英 大學躍躍欲「試」

一直以來,本港在創新科研領域上表現出眾,但在成果轉化上卻未臻理想,《綱要》提出建設具競爭力的中試基地,筆者非常支持。具規模的中試基地是創科精英集結地,本港幾家大學已表明躍躍欲「試」,有意進駐園區,這對推進「產、學、研」更緊密互動有正面效果。

推動發展「港版中試」,內地寶貴經驗值得參考。上世紀80年代,內地推出各種舉措支持中試平台建設,早期多數由高校及大型企業牽頭設立。

近年國家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中央更加重視原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揭開「中試2.0」新階段。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各地政府紛紛推出專項措施,扶持中試基地建設。筆者參考深圳、武漢、成都等「創科重鎮」的經驗,歸納出以下「五招」。

一、統籌規劃。以所在地區產業升級為導向,對傳統產業及新興產業的中試轉化需求「統籌考慮」,雙管齊下推進中試基地的產業規劃和招商布局。

二、資金補貼。政府成立專項基金,對中試基地建設給予補貼,並由政府投資基金帶頭,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參與。

三、培育通才。轉化科技成果,需要既具創科知識、又有市場觸覺的「通才」,內地地方政府把這類「特別專才」列入人才清單,重點搶「通才」,同時培訓新專才。

四、聯動發展。把中試基地納入經濟開發區、科技產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建設規劃之中,聯動發展,理順科研成果「中游轉化」與「下游產業化」一條龍發展。

五、創造需求。把中試服務納入「科技券」適用範圍內,鼓勵業界使用「科技券」購買中試基地的服務。

粵發布《意見》 鼓勵搶人才

今年6月,廣東省政府發布了《關於加速建構現代化中試平台體系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實施意見》,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意見》載列19條措施,具體又「貼地」,重點包括:打造多層次中試服務網絡,支持龍頭及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主導建設中試平台,與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中試技術規則與服務標準;支持企業及研究機構依託大科學裝置進行技術研發,「沿途下蛋、就地轉化」;支持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產業集聚發展優勢的地區,省市聯動布局建設中試轉化基地,提供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高水平中試公共服務,加強對中小微企的服務支援等。

《意見》還鼓勵「搶人才」,支持中試平台全球招賢攬才,引進高素質、專業化、實用型的科技資源管理與技術服務人才。又鼓勵中試平台與大學深度合作,開辦中試相關課程,設置中試實務基地或專家工作站,培養懂產品、懂製造、懂試驗、懂設備、懂安全的複合型人才隊伍。

「雙核」發展 科研培育並行

廠商會一直關注及積極推動「港版中試」發展,除了建議政府設立中試專項基金,資助高等院校及商會組織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還倡議建立「雙核」中試基地,於河套港深創科園建立「產業突破型」的中試基地,並在新田科技城建立「產業培育型」的中試基地。前者瞄準前沿高精尖科技研發領域,後者側重中試轉化和產業化,推動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和產量化。

特區政府決心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筆者認為應積極考慮引入「活水」,由港投公司透過入股方式,投資未來北都建設的中試平台,引導外來資金參與,壯大發展,創造雙贏。

———————————

【知識庫】「中試」是甚麼?

‧「中試」即「中間性試驗」,是指科研成果後續的實驗,以及在大批量生產前的測試調整,包括應用開發、科技轉化、設計定型、小批量試產、用戶試驗、市場行銷試驗等。

‧這個過程有助於確保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已經解決了潛在的問題,並且能夠穩定生產。

‧內地和海外的實踐經驗,均證明「中試」是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關鍵。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四大方向,其中包括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869064/%E6%8B%93%E6%B8%AF%E7%89%88%E4%B8%AD%E8%A9%A6%E5%9F%BA%E5%9C%B0%20%E5%8A%A9%E7%A7%91%E7%A0%94%E6%88%90%E6%9E%9C%E8%90%BD%E5%9C%B0?mtc=h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