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政長官梁振英率領的政府考察團一連三日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的其中六個城市進行考察訪問。是次考察行程緊湊,見聞甚廣,通過與廣東省政府的深入交流,令作為考察團成員之一的本人認為,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絕非「紙上談兵」,港人應該看清形勢,把握國家提供的機遇,積極參與其中,為香港的未來發展走出新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主要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和澳門。「九市兩區」的人口超過六千六百萬,經濟規模達一點三萬億美元,已具備發展高競爭力灣區城市群的潛力,加上近年區內的交通基礎設施例如高鐵、港珠澳大橋以及深中通道等重點項目陸續建成,區內將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為人才流動,商貿往來,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設施。
九市兩區做好「錯位發展」
然而,「九市兩區」的發展程度、規模、速度不一,要發揮最大效應,關鍵要明確各自的優勢和定位,做好「錯位發展」,避免重複建設及惡性競爭。其中一個顯然易見的例子就是目前在這區域內共有七個機場,如何加強主要機場間的協調,解決緊張的空域問題,發揮機場群的最大效應呢?相信不少類似的問題會在大灣區規劃過程中需要仔細商討和考量。
此外,粵港澳政府亦要突破慣性思維,在政策上鬆綁,在軟件上加強協作,從而打破以往粵港澳三地合作中,「大門開,小門不開」的障礙。舉例而言,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現代管理、航運及法律等服務行業是世界領先的水平,亦有大量從事這些行業的專業人士;而珠三角地區正正需要大量專業人才的支援。而目前受制於稅務、勞工法例、基本公共服務等政策的影響,對專業人士前往珠三角地區發展可謂吸引力不足。本人過往曾多次建議政府應參考歐盟國家的邊境通勤人士特別稅務條款,避免雙重徵稅,簡化納稅手續,從而鼓勵更多香港人才北上發展,為他們開拓發展空間。
特區政府應把握大灣區發展的契機,打破窒礙人才、經貿、資金流動的掣肘。盡快成立專項小組,與國家發改委及廣東省政府進行緊密協調和溝通,積極參與,從而為香港在大灣區規劃中爭取更多主導,發揮最大效用。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