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成立專責委員會 支援及壯大中產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通過了一項無約束力議案,促請政府積極研究成立中產事務委員會。鑒於中產是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對維持香港繁榮穩定十分重要,而且牽涉的政策範疇廣泛,所以經民聯支持成立跨部門的專責委員會,集思廣益,並統籌落實。

何謂「中產」,現時仍未有劃一公認的定義。學術界或智庫組織往往以教育程度、收入、資產、職業等因素作出不同的界定。但根據社會學者的研究,認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社會結構,即是以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貧富兩極相對較小的社會,有助紓緩貧富差距過大的對立情緒,以及避免衍生一系列社會管治問題,被視為較穩健的現代社會結構模式。

集數據為中產定義

香港經濟在上世紀七十及八十年代開始起飛和迅速發展,出現大量管理和專業的中產職位。但是,自踏入本世紀開始,鄰近經濟體急速冒起,香港的一些競爭優勢相對降低,加上本港內部政治爭拗不斷,導致經濟及社會發展受阻延,中產職位增長放緩,中產亦要承受日益沉重的生活和財政負擔,面對向下流動的壓力。本人印象較深刻的是,由工程建造業界十多個團體組成的「建造業大聯盟」,分別在二○一五年三月和去年五月發動「反拉布」遊行,參加者既有地盤工友,也有工程師、建築師等中產專業人士,一起抗議部分議員在財委會及工務小組持續拉布阻延撥款。中產專業人士為生計上街遊行示威,以往較為罕見。

「中產」萎縮及其困境,是經過多年的累積而成,甚至涉及一些深層次矛盾,完全諉過於本屆特區政府並不公道。平心而論,當局也刻意推出一些惠及「中產」的措施,以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為例,相關措施包括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免四季差餉,增加居所貸款利息扣除年期等。這些措施有助於紓緩中產人士近年對「交稅多但福利少」的怨氣,但廣度和力度都不足夠,很多更屬於一次性紓困措施。

經民聯認為,中產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宗旨和主要職能在於研究和制訂恒常和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中產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應包括下列幾項課題。

首先,為了正本清源,應清晰界定「中產」的定義及相關指標,定期收集和更新統計數據,作為政策制訂的客觀依據,進而按照人口趨勢和就業數據,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訂立「中產」人口目標,循序漸進地擴大中產人口比例,爭取將香港的「中產」人口比例於十年內增至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促進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

其次,針對中產十分重視個人事業及專業的發展,應探討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增加創業支援,並且配合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十三.五」規劃,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和推廣本港較具優勢的產業和專業服務,令香港經濟可以朝着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為「中產」開拓更多向上流動的機遇。

檢討重整房屋階梯

另外,針對中產置業困難,除了探討如何切實增加住宅用地及房屋供應,更應檢討和重整房屋階梯,考慮「中產」人士及年輕家庭的置業訴求,包括提供針對性的資助置業措施,檢討以往曾經推出而具有成效的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方案。例如,重新推出優化版的「首次置業貸款計畫」。當局也應探討與發展商合作,興建小型和廉宜的單位,為合資格中產和年輕家庭提供可租可買的合適住宅。

同時,為加強中產人士的退休保障,政府應探討如何推進「強積金自由行」及其他優化強積金的可行方案,長遠考慮以中央公積金取代強積金制度,保障僱員的退休權益。此外,建議當局撥款設立「失業或轉型貸款基金」,協助合資格失業者轉型為自僱人士或創業,這些措施有助「中產」人士應對經濟逆境,以及減輕後顧之憂。

至於如何處理其他相關議題,正正有待成立中產事務委員會研討,因此,其組成除了相關政策局的官員,更應包括熟悉相關議題的各界人士,以確保其代表性。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