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強化職專高等教育 畢業即就業(吳永嘉) – 評論文章

早前兩個有關大學的國際權威排行榜出爐,值得大家留意。其一是 QS 亞洲大學排名,北京大學連續3年蟬聯榜首,港大排第二,新加坡國立大學第三。單計本港,3間大學躋身10強之列:港大以外,中大排第六(按年升4位),城大排第十(按年升7位)。科大排第十一位,剛好不入10強。

筆者更關注的是泰晤士高等教育( THE )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本港有4間大學上榜:科大連續12年躋身全球30 強(排全球24 位),穩守本港首位;港大居次(全球43 位);之後是中大(全球90位)、理大(全球133位)。

科大在QS 亞洲大學榜排「香港梗頸四」,在THE 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卻稱冠全港,某程度反映了現時職場生態——創科及職專畢業生較吃香。綜觀 THE的全球就業能力排名,頭兩位分別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兩間大學均以科技及工業學科掛帥。

再看另一則令人關注的新聞。上月政府公布最新的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28 年全港勞動力缺口將擴至18 萬,「熟練技術人員」為最重災區,推斷將缺最少6 萬人。勞福局長孫玉菡透露,當局擬制訂全新的輸入技術工種專才計劃,盡量彌補不足。

人力推算報告羅列「人手荒」的產業,包括創新科技、航空樞紐、國際貿易及製造業等。廠商會建議當局盡快擴大「人才清單」,精準引入適用專才,例如將「工業人才」分拆成一個單列類別,除了把本來隸屬創新科技組別的智能製造、工業工程及ESG(環境、社會與管治)人才納入其中,還應擴展至更多門類的實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師、技師、工匠、中間測試項目統籌經理、技術經濟管理人員、知識產權專才等,協助本地傳統工業加快升級轉型。

輸入人才只可解燃眉之急,長遠之計還須加大投資,強化職專高等教育,培訓港產實用型專才。本港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學術成就獲得舉世公認,但有一點值得思考:傳統大學「重文」多於「重武」、「用腦」多於「用手」。恰逢本港經濟轉型,教育思維若不求變,未來勢必落後於人。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推進應用科學大學發展、擴大職業人才庫,筆者認為是走對了路。

德國:職學雙軌並進

踏入「工業4.0」時代,世界各地都積極發展職專教育。2020 年英國推出 T-Level課程(technical education),資格等同A-Level(advanced level)。而德國不僅加速開辦應科大,更採取「職學雙軌」並進,值得我們借鏡。

德國的「雙軌大學」主打貿易、會計、工程等實用學科,適合不擬走學術路線的青年。學校主攻技術教育,確保與職場無縫接軌。學生須與培訓企業簽約,修讀期間在校園學習與企業實習的時間各半,成績優異者畢業後大多可直接獲聘。於學生而言,不僅畢業後可即時就業,而且已有數年相關工作經驗,比修讀其他學科的大學畢業生更早起步。而於企業而言,除了培養合用人才,更能與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締造雙贏。

此外,德國政府還引進「專業學士」制度,大力推動職專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對等地位,增加入讀職專的吸引力。

芬蘭:推3層資歷架構

在職專教育系統建設上,芬蘭經驗也值得參考。該國一向以「愉快學習」聞名,鼓勵終身學習。上世紀90年代起,芬蘭啟動教改,建立更多科學型大學,順應產業轉型,開設結合產品研發和貿易的跨學科,力谷IT(資訊科技)學科發展。

芬蘭的致勝訣竅在於制定「3層認可」資歷架構:第一層是國家認可資歷標準,由教育局聯同專業協會擬定;第二層是機構對員工的層級能力評估;第三層則為孩子而設,由教師評核學生能力發展計劃。分階段的認可資歷標準,有利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與長遠發展。

近年國家亦十分重視職專教育發展。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頭一句就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該方案指明須從「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和「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等方向着手改革,既要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亦要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準。方案還提出重要任務:啟動實施「1 + X 證書制度」,借鏡國際職業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定工作計劃與具體管理辦法。

由此可見,打造具公信力的資歷認證標準,是職專教育系統的成功密碼。

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