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恢復全面通關後,粵港澳三地交流愈加緊密,大家可以重投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今個星期初,我赴廣州出席了第9屆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福布斯中國創投高峰論壇。當前國家正着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品質和水平,今次投資年會正好成為各界精英探討合作、共商發展的重要平台,同時亦為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香港融入大灣區,實際上是將一個700多萬人口的小型的外向經濟體,變成一個8,000多萬人口的大型經濟體。我們在對外推廣時,更已着眼整個大灣區,聚焦區內9+2優勢互補和協同效應帶來的機遇。
大灣區4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擁有國際金融和商業、科技創新、智能製造、高端服務、文化交融以及休閒旅遊的優勢,再配合其他區內城市,發展機遇倍增。
我在年會上就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粵港兩地如何發揮協同效應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同時為國際企業帶來商機等,分享了一些想法。首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專業服務業中心,可以為兩地在不同產業領域的發展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支持。無論是融資、併購或上市,內地企業都可以利用香港的雙向平台引進來、走出去。
其次,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們應該多聚焦科技創新、醫療、智能製造、綠色經濟、生物醫藥等朝陽行業,加深科研合作共享、創新資源、轉化成果、人員交流,進一步推動創新。譬如,我們貿發局舉行的「亞洲醫療健康論壇」就是通過配對,將科產學研及資金和市場結合起來,締造各種商機。
此外,大灣區的地域、民俗、人緣、語言、文化同根同源,我認為應該多推動大灣區文化融合和拓展文創產業發展。香港可與廣州濃厚的嶺南文化互動,利用語言相通的優勢,一起將嶺南文化的精髓,如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通過創意產業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下一階段的大灣區建設,應該以建立「大灣區共同市場」為目標,大力促進和拓展貨物、服務、資金、資訊及人員的「全流通」,加快大灣區與國際商界的合作,為大灣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貢獻。
(刊於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