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對症下藥 提升港醫療服務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最近,就如何改善本港的醫療服務,立法會有一番討論。作為醫院管理局成員,我了解到港九新界各區居民對醫療服務的訴求與現有設施之間仍存在相當大的落差。經民聯過往亦多番促請特區政府增撥資源,以及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我認為有關當局必須對症下藥,全面檢討及提升醫療服務的水平。

宜增流動醫療車診症

事實上,本屆特區政府對醫療衞生服務投入了不少資源,例如在二○一七至一八年度,醫療衞生經常開支預算總額為六百一十九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的百分之十七,並會向醫管局額外撥款二十億元作整體經常性開支,以增加公營醫院病牀數目和各類診斷服務名額。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局宣布了總額二千億元的十年醫院發展計畫。計畫包括在啟德發展區興建一所大型新急症全科醫院,以及重建或擴建超過十所醫院。

雖然投放資源不少,但現時的醫療服務仍未能令市民感到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資源的投放以至分配方面有待優化,部分醫院擴建和增建項目仍處於規劃和建設階段。我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望聞問切」,廣泛聽取市民和各持份者的意見,綜合分析本港醫療衞生系統的病因,相應對症下藥,分別採取適當的短、中、長期的對策。

在短期方面,特區政府應該優化資源的投放及分配,務求立竿見影,改善公營醫療服務,致力縮短全港公立醫院的專科及普通科門診服務的輪候時間。政府應增設流動醫療車,為全港各區的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提供診症服務;並善用互聯網平台,為市民提供公營和私營醫療服務的資訊;以及盡快檢討醫管局《藥物名冊》及藥物資助制度等。

落實擴建或增建醫院

在中期方面,當局應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盡快落實擴建和增建醫院的各項工務工程項目,包括落實聖母醫院重建計畫,以及興建啟德醫院,確保二○二四年可全面投入服務。至於行政長官在《二○一七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決定出資在將軍澳預留土地興建中醫醫院,我相信市民都期待現屆和下屆政府切實跟進。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正視本港人口增加,特別是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制定全面的醫療政策,為香港未來所需的醫療資源及早作出規劃。當局已開展《香港二○三○+:跨越二○三○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研究,我認為,未來的土地規劃,必須兼顧經濟民生發展的整體性,除了增加房屋供應及支援產業發展,也要有周詳的社區發展規劃,包括預留土地,增設各種醫療及社康設施,並落實各項擴建和增建醫院的發展計畫。同樣重要的是,當局必須解決醫護專業人手問題,投放資源以確保醫護人手的穩定供應,並通過增加培訓機會,提升醫療專業的水平。

要切實紓緩全港各區公立醫院現時所面對的服務壓力,政府必須採取更靈活的政策措施。除了加快檢討各區醫院聯網之間的協作和支援,更應設法鼓勵公私營合作,例如,促進公私營醫療合作的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已於去年三月啟用,當局應盡快開展下一階段的工作,鼓勵病人和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此外,正如經民聯多番向政府建議,長遠應落實推行「自願醫保計畫」,並增設「醫療保險免稅額」,鼓勵有條件的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更多地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以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