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持續,相較兩年前疫情初起,不少國家與地區逐步調整抗疫政策,減低對社會經濟及市民日常生活影響。在香港,目前緩慢上升的四位數字當然不可掉以輕心,但市民已完全適應這種新常態下的生活。筆者相信,只要公共醫療系統維持有效運作,與及科學而適度的隔離措施,香港現時已有條件全面重啟社會運作,尤其是一直香港引以為傲的旅遊業及周邊行業,更是急待復甦,只待抵港檢疫措施略有放寬,即能起動。
坊間時有討論,到底香港應該先對內地通關還是先對海外通關,其理由是先對海外通關勢將增加本地防疫風險,內地在防止輸入的前提下,更難同意向香港開放關口。筆者在這要先向讀者闡清幾個概念:
(一)香港人所理解的「通關」是指可承受之出門回港「隔離」日數,希望政府將現時之規定隔離日數縮減至可接受範圍內。
(二)對外通關其實不是外地要求抵埗者隔離,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只要旅客有接種疫苗或提供核酸陰性證明,即可入境無須隔離。而所謂對外「通關」,主要指回港後酒店7天或14天的酒店疫監。
(三)對內通關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以「回港易」成功預約名額的香港居民按預約的指明日期和口岸入境香港,並在入境香港時持有在入境當天或當天之前三天內取得的有效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可獲豁免接受強制檢疫的安排。所以對內的「通關」便是指深圳的「7+3」,即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及3天居家健康監測,總共10天隔離。
要重啟經濟、要振興社情、要推動金融界、科創界、工商界、旅遊業界的發展,港府只需點一點頭、適度放寬檢疫限制便可實現。由是觀之,只要香港能夠進行精準防控,並且放寬目前過嚴的回港隔離政策,比如早前有議員提出的「3+4」檢疫方案,即3天酒店檢疫加4天居家檢疫,對外出行相信是絕大多數市民所樂意的。
至於對內通關,香港於上屆及今屆政府已持續爭取,從來沒有止息,這個決定權不在港府手上,所以不須多作討論。不過早前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露,正跟內地商討兩地有限度免檢疫通關的可行性。他表示:「我的策略是首先跟內地的單位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一些有限度性的方便措施,現在大家仍在探討之中。」
理清事實之後,讀者應可與筆者一樣,明白所謂對外先還是對內先根本是個「偽命題」——不存在對立選擇,可以同步進行,不需選擇。如同李家超早前回應傳媒,「做到那一個就做那個,我覺得沒有一定互相排斥性」。寄望政府權衡社經發展的重要性,及早考慮放寬本地檢疫要求。
原文網址: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9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