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南金融 北創科」 需發揮好香港國際化角色(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是國家發展戰略方向,亦是香港重塑定位、與大灣區內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關鍵一環。香港擁有深厚的國際金融、法律和專業服務基礎,具備聯通中外、接軌全球的獨特優勢,這些都是香港長期以來既有的優勢。在大灣區發展的宏遠藍圖下,北部都會區將成為粵港兩地深度合作的橋頭堡。

特區政府的北都區發展策略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在「南金融、北創科」的雙軸產業布局下,繼續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北都區則承載香港創科產業的未來。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結合北都區的科技產業群,開啟協同創新的經濟引擎,這正好呼應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方向。

立足大灣區 吸引全球人才

在這發展藍圖下,香港的國際化角色同樣需要在北都區繼續延伸與深化。北都區不僅是大灣區的產業基地,更需要逐步發展成為創科產業的「超級聯繫人」。要推動北都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憑藉大灣區創科企業集群與產業鏈的支持,加上香港高等院校的科研實力,固然令北都區有着雄厚的創科發展潛力。然而,現今世界的創科發展均步向國際化,透過政府不同的優惠政策,扶植初創發展,協助大學與科研機構作融資配對,從而匯集世界的頂尖科研企業、專才和資金,逐步推動科技創新與走向市場。再看現今前沿的芯片科技和人工智能發展,均依靠國際多方技術合作,如荷蘭先進光刻機技術、日本的半導體化工科技、世界各地的流動數據,以及科研團隊訓練人工智能等等。

筆者曾經提及,環顧世界創科發展前沿的國家,如德國的汽車工業、以色列的大學與產業合作,都是由政府長遠的政策推動,繼而匯聚世界各地的人才與資金,吸引科研機構與企業落戶,循序漸進,一步步促成科研創新的發展與經濟動力。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