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低空經濟在全球迅速崛起,歐美日韓等國家意識到這一新興產業的巨大潛力,紛紛出台政策推動其發展。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產業,指的是利用低空空域(一般指1,000米以下)進行的各種商業和民用飛行活動。目前內地各省市積極推動低空空域逐步開放,鼓勵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培育和壯大低空經濟產業鏈,低空經濟有望成為我國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的重要新興產業,香港應前瞻性布局,成為國家推動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內地企業出海的重要樞紐。
助內地企業對接國際市場
香港特區配合國家整體規劃,持續發力,為低空經濟發展築牢根基。香港應大膽進行前瞻性布局,主動迎接未來機遇,以「低空+各類經濟活動」的模式,在不同領域率先試點,促進低空經濟在未來3至5年實現跨越式發展,使香港成為國家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助力內地企業的相關產品和技術出海的重要樞紐,推動建立國內國際相互銜接的規管體系與規則標準,賦能低空經濟帶動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激發創新經濟活力,在無人機物流、低空旅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應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應急救援、醫療運輸、災害檢測、環境保護等新場景、新模式落地應用,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創新科技帶來的便利。
2025年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元年,產業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基礎設施建設需時。發動機、航電系統、「飛行汽車」所需的新能源電池等關鍵技術的成熟度有待提高。應用場景普及率較低,消費潛力尚未激發,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穩定的盈利模式。政策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和標準,安全保障面臨挑戰。同時,人才短缺問題亟待解決,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崗位人才缺口巨大,特別是大型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的培訓仍處於起步階段。
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科研實力雄厚,國際及跨境合作經驗豐富,吸引了大量複合型人才,應善用這些優勢,應對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推動研發、技術轉移、商業模式探索、產業鏈配套發展,培養和引進低空經濟專業人才,填補人才缺口。同時,香港具有對接國際市場和規則的豐富經驗,應發揮「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作用,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和資源,促進技術和產品的雙向流通,利用香港的國際化應用場景,幫助內地企業更好地對接國際市場,推動低空經濟技術、產品和服務出海。
支持業界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去年獲特區政府委任為推動低空經濟試點項目的技術夥伴,歡迎業界就相關項目查詢疑難。生產力局2021年已啓用香港工業無人機技術中心,成為第一家獲得香港民航處認可的小型無人機訓練機構,培養從業員獲取小型無人機進階等級的遙控資格,以確保他們具備小型無人機所需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生產力局同時亦持有《小型無人機令》「進階操作許可」,協助業界提供小型無人機相關的技術服務及應用研究,以加速實現各類型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
生產力局與業界攜手開展低空經濟應用研究項目,成果獲得國際廣泛認可,涵蓋物業管理、農業、隧道檢測等行業,例如在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工程項目中引入「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生產力局協助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無人機搭載人工智能處理技術及邊緣計算機進行隧道壁檢測,可以即時識別隧道表面內壁有沒有漏水及缺損。生產力局去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聯盟」理事單位,亦擔任「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創新聯盟」低空經濟工作組副主任委員。
生產力局作為全國最具規模,以市場為導向的領先科技與綜合製造服務的國際新型研發機構,以創新科技推動香港及大灣區新型工業化,成就新質生產力發展。未來生產力局將繼續全力配合政府,推動落實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和試點項目,善用香港於先進材料、工業4.0、人工智能、業界標準等優勢,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形成產業生態圈,支持業界把握新機遇。
特區政府應繼續發揮主導作用
香港發展低空經濟,需要明確香港優勢,政、產、學、研共同推動「低空+各類經濟活動」普及應用。希望特區政府繼續發揮主導作用,聚焦香港發展低空經濟的優勢領域,借鑒內地和國際經驗,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確保低空飛行器的安全運行和有序管理;加快服務站、通信基站和導航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歡迎政府透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吸引龍頭企業在香港落戶,鼓勵企業開發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支援初創企業和科研項目,提升香港在低空經濟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優勢領域的競爭力。
期待香港未來舉辦更多低空經濟國際論壇和科技博覽,吸引全球專家和企業來港交流和展示最新的技術和應用,促進國際合作和技術轉移。香港高校和研發機構可以加強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培養人才,搭建交流平台。香港業界應關注行業動向,以創新科技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強與內地企業的合作,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併船出海」,將低空經濟產品和服務推向全球。
香港作為人口稠密的國際大都會,廣大市民對「向天空要GDP」的發展邏輯並不陌生,從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的居民樓、「工業上樓」,到普通市民充分利用各自居所高層空間的習慣,都可以見微知著。低空經濟順應「向天空要GDP」的發展邏輯,筆者相信香港一定能夠把握低空經濟發展機遇,以創新科技不斷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和城市治理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