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波新冠疫情,本港廣泛採用中醫藥抗疫,取得成效顯著。筆者留意到,有不少染疫患者,都選擇以遙距方式接受中醫藥診治、服用連花清瘟膠囊等中成藥紓緩病情。康復後不少人選擇以中醫藥治理「長新冠」。對於中醫藥在預防、治療及康復方面的成效,不少市民認為是「頂呱呱」。
事實上,國家「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了「四個堅持」,當中包括「堅持中西醫並重,提升中西醫結合能力,促進優勢互補」,充分展示國家全力助推中醫藥事業的堅定決心。筆者一直與中醫藥業持份者保持溝通和交流,大家都衷心期望政府能把握當前良好勢頭,配合國家方針,從以下幾方面推動中醫藥業發展,從而提升本港醫療系統的預防、治療及整體的承載能力。
中西醫優勢互補 強強聯手
首先,從大方向而言,筆者相信中西醫未來可繼續透過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更好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例如進一步推動以中醫藥進行優勢病種診療、提升中醫藥基礎研究、中醫藥裝備和中藥研發的能力等,並加強中醫藥人才培育及中醫經驗傳承的工作,為中醫發展建立更穩固基礎。
第二,政府在2014年推出「中西醫協作計劃」,在8間醫院為住院病人提供中風、癌症紓緩等治療。筆者認為,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好開始,亦非常高興局長早前表明將會研究擴展服務。事實上,國家在中西醫協作發展上,已是非常超前。國家衞建委去年頒布,要求國內的三級醫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並按照指引設立中醫門診和中醫病床。筆者認為,本港可參考有關做法,在公營醫院設立中醫部門,並設立中西醫結合治療門診和病房服務,治療一些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優勢的病種,例如癌症及一些疑難病等,相信憑着過往協作計劃的經驗,相關建議絕對值得研究。
善用創科 提升薪酬育人才
第三,筆者期望政府能善用創科推動中醫藥發展,包括加強推廣中醫登記參與「醫承通」計劃,讓中醫診所在病人同意下,取覽病人的電子健康紀錄,並做好打通「醫承通」與「醫健通」的工作,推動中西醫藥臨床資料互通,是中西醫結合協作的重要一環。對於局長在立法會提到,中醫業界目前參與「醫承通」的比例有欠理想,因此筆者期望當局及中醫業界、以至創科業界攜手,進一步探討如何加強中醫藥業與創科結合的可能性,帶動行業與時並進。
第四,隨着首家中醫醫院在2025年投入服務,人才需求將會增加。筆者認為,若要吸納更多青年加入中醫行業,政府應着力提升中醫師的薪酬水平。以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例,中醫師起薪點低於3萬元。故此,筆者期望政府可研究訂立中醫師薪酬架構及薪級表。
在人才培育方面,目前3所大學開辦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每年有60至80名畢業生通過執業資格試並獲註冊,是行業人才搖籃。筆者認為,政府應為中藥師設立法定註冊制度,並加強有關中藥藥劑師等輔助專業人員的培訓及專業認證制度,提升行業規範化和專業化的水平,相信做法有助人才與大灣區對接和資格互認。
本屆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行業發展,《施政報告》亦提出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為香港中醫藥整體發展及長遠規劃訂下方向和策略。筆者期望政府繼續多管齊下,壯大中醫藥業發展,讓中醫成為香港醫療系統的重要支柱。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58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