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財委會早前緊急通過第四輪防疫抗疫基金的64 億元撥款,但本港持續受到疫情反覆困擾,各行各業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筆撥款只屬杯水車薪。何況這類援助「不患寡而患不均」,部分行業雖然沒有受到第四波疫情下收緊限聚令措施的直接影響,但生意早已受疫情波及,有些從業者甚至已是長時間零收入,亟需幫助。無奈現時政府儲備只剩下約8 千億元,還要為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預留彈藥,難免左支右絀。
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當局亦預計防疫抗疫措施在農曆新年前後仍有可能進一步收緊,更令各界擔心會出現企業倒閉潮及打工仔失業潮,社會必須設法支援失業及就業不足的打工仔。
首先,政府應帶頭增加短期及臨時職位。當局擬於兩年內在公私營機構開設3 萬個具時限性的職位。政府表示截至去年11月,在該計劃下已開設約29,000 個職位,餘下的約1,000 個職位亦將盡快推出。另一方面,行政長官在最新的施政報告宣布,政府會創造更多以行業為本的就業機會,涵蓋綠色、建造、創科、物管、創意和法律等。我認為,儘管限於目前的財政狀況,政府不可能大幅度開設公務員恒常職位,但當局應配合社會所需,加快推動一些關乎民生的政府項目,以短期或合約方式,增加職位。例如,政府應積極開設支援抗疫的相關職位,可同時有助解決失業者增多及抗疫人手不足的問題。
同時,政府應聯同業界推出更多的實習和培訓崗位,以協助在職者增強競爭力,並支援失業者轉型。僱員再培訓局自2015 年起推行「先聘用、後培訓」計劃,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今年1 月推出第三期計劃,名額增加一倍至20,000 名,對學員不設學歷限制,鼓勵他們參加跨行業培訓。我曾多番促請政府設立「青年專業發展基金」,提供僱員薪金津貼,並資助青年專業人士的專業考試及培訓等,有助保留人才和培育接班人。
此外,政府也應認真考慮設立有時限的失業援助,為確實遇上經濟困難的失業人士提供直接支援,協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由於屬有時限性質,相信不會造成長遠的財政負擔。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轄下將成立「研究在港設立失業援助制度小組委員會」,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討論。
儘管如此,上述措施充其量只能治標,稍為紓緩打工仔失業之苦。治本之法毫無疑問在於設法遏止疫情,盡快「清零」,恢復香港與兩岸四地以至海外的正常通關,重振經濟,激活各行各業。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市民有工開、搵到食是最重要的!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