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多措並舉促港中醫藥發展(陸瀚民) – 評論文章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這有利加速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協作,為市民提供更多元診療服務。去年施政報告特意為中醫藥發展設專段,亦設立了中醫藥發展專員,並正籌劃《中醫藥發展藍圖》,反映本屆特區政府愈見重視中醫藥發展。

擴港中醫師內地醫院工作試點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將於明年年底分階段啟用,將進一步在「醫、教、研、產」等方面推動中醫藥發展。同時,當局亦正研究將自願醫保計劃擴至中醫醫院,兩者均是配合中醫藥發展的重要硬件和軟件,必定要納入《中醫藥發展藍圖》。因此,《藍圖》應先於中醫醫院啟用前公布,以令中醫醫院的工作起提綱挈領之效,並成為本港中醫藥政策發展和落實的重要引擎,引領本地中醫藥在臨床服務教學和培訓科研、創新等方面的提升。

隨着中醫藥發展,並配合中醫醫院年底啟用,本港業界對中醫師及中醫相關的專業醫護的需求有增無減。可是在2022至25學年,政府將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第一年收生學額由原來79個減至70個,對中醫藥人才培訓造成負面影響,亦引來業界關注。為此,當局在未來中醫藥人力資源推算時,不應只計算註冊中醫總人數,還要考慮退休期、全職兼職等,將加強中西醫協作的預測人力要求等作為一籃子因素計算,更精準地推算出本港中醫藥人力供求趨勢。

在灣區交流方面,兩地在2021年落實在廣州及深圳選定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試點,以合約制形式招聘香港中醫師。此措施不單是中央給予香港註冊中醫師多一條出路,而且更讓香港中醫師進一步在國家醫療體系內工作,以累積營運中醫醫院的臨床經驗,同時讓香港中醫師,尤其是年輕中醫師,有機會到灣區內地城市發展,這絕對有助於港澳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繼續向中央尋求相關支持,繼續推進與內地的中醫醫院交流和實習項目。

穩定人才供應 加強灣區交流

香港回歸祖國之初,特區政府已提出發展香港成為「國際中醫中藥中心」,又稱「中藥港」的概念,足見當年遠見。在新冠疫情期間,中藥在抗疫方面發揮的作用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本港衛生署政府中藥檢測中心今年推出「數碼中藥標本館」,推進中藥數據資源創新應用,研發一系列國際認可的中藥及相關產品的參考標準,加強對中藥及相關產品的品質控制和鑑別,藉此建立香港中藥品牌形象,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中藥檢測和品質控制的國際中心,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同時,中醫醫院將設立臨床試驗和研究中心,有助研發新的中成藥和擴大現有治療效用,並協助中成藥在本地、內地以及海外的註冊。其實,貿發局主辦「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以及「國際醫療健康周」亦已包含了中醫藥發展的部分;未來各個商貿平台可將中醫藥放在更顯眼的位置,讓中醫藥把握「走出去」的機遇,強化中醫藥在國際商貿間的角色,藉此說好中國故事。

特區政府早於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會落實20萬個新增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亦會常規化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逐步擴展至更多醫院及病種。近兩年特區政府亦漸次落實相關目標,例如2023至2024年度起,將中醫復康加入「中風治療」臨床框架,在日間化療中心開展全新的「癌症治療」先導項目,以及繼續探討把中西醫協作推展至更多新病種,例如老年退化性疾病等。期望當局可以繼續推進,在不同層面包括基層醫療開拓更多公私營協作空間,推動公營醫療機構與私人執業中醫師合作,分擔公營醫療壓力之餘,亦可讓市民有更多選擇。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