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增強國情教育 厚植優秀的中國文化(胡劍江) – 評論文章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回信。習主席在回信中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廣大香港同胞素有愛國愛港光榮傳統,這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他更勉勵同學們,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深刻認識世界發展大勢,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為建設美好香港、實現民族復興積極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一直關心香港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習主席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習主席寄語香港社會「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囑咐「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彩的人生。」

筆者認為,習近平主席的回信是對香港教育界的鼓勵和期許,香港各界必須將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個重點工作,引導和支持青年健康成長。筆者建議可循兩方面落實。

首先是進一步加強香港學生認識國情,厚植優秀的中國文化。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對香港青年提出熱切期待,諄諄教導大家要知與行結合,知世情與知國情結合,家國情懷與過硬本領結合,成長成才與貢獻家國結合,充分體現了對香港青少年的親切關懷,以及對「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愛國傳統代代相傳的殷切期望。

古往今來,愛國情懷都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裏的精神基因。香港回歸祖國26年來歷經風雨,其間發生的非法「佔中」和修例風波等事件,其中一個原因是推動人心回歸工作做得不足。沒有全面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未能全面培養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愛國情懷。人心回歸、青年國家身份認同的工作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讓香港青年更深入了解祖國,必須重視內地考察團的質量,不能走馬觀花,而是要通過考察團去認識和學習,在實踐中體會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探尋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情感連結。

其次是要在校園推廣國情教育,將愛國主義精神深入到香港整個教育體系。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亦處於最好的發展時期。香港青年應擴闊視野,努力開拓未來發展之路。近年香港教育界愈來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不論是公民科的內地考察,還是與內地學校締結姐妹學校,均是致力幫助香港學生走進內地,融入大灣區,加深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識。

用好媒體平台助青年認識國情

青少年時期是累積知識、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筆者創辦「香港信愛慈善基金」,一直致力於培養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和家國情懷,希望香港青年能夠在學習中加深對內地的正確認識,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及自豪感,透過各種文化交流、民間交流,傳承發揚愛國愛港精神,並從中尋找未來的發展機遇。香港青年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一國兩制」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學校要自小培養學生認識國家發展、培育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讓愛國愛港成為香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特區政府亦要以「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為目標,不斷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青少年的國家觀念,要引領他們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除了在教育體系內,更應推動教育體系外的環境教育,包括善用本地歷史資源,推廣愛國主義,例如規範管理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善用各式媒體平台,運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協助他們認識國情。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