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價、樓價屢創新高,供樓負擔冠絕全球。日前金管局「加辣」,又再收緊銀行按揭條件,但新盤超額認購程度依舊驚人。只靠打擊需求,對解決房屋問題似乎未見顯著成效。
樓宇供求失衡,歸根究柢,乃是缺乏可發展用地所致。為滿足逼切的房屋需求,覓地建屋實在刻不容緩。日前政府邀請房協研究在郊野公園邊陲地點建公營房屋的可行性,顯示出政府銳意增加土地供應,去解決房屋問題。
政府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的建議,無可避免會觸及保育等敏感議題。有環保人士隨即以保護自然生態為由,反對開發郊邊。但眾所周知,政府現時考慮用作興建公營房屋的土地,是少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郊野公園土地。
40公頃僅郊野公園0.1%
目前,郊野公園面積逾四萬公頃,佔全港總面積約四成,相當於住宅用地總面積近六倍。現時當局只找四十公頃作研究,少於郊野公園整體面積的百分之零點一。在房屋供求關係長期緊張的情況下,郊野公園土地是否「不能動分毫」﹖這說法值得公眾深思。
當然,是次研究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必須收集多方面的數據,審視相關的交通配套和基礎設施,及對郊野公園的影響,讓社會有充足實質的基礎進行討論。有意見認為,市民應根據香港實際情況,明白政府在兼顧開發和保育的情況下,有效地利用郊野公園土地,不失為紓緩土地供應緊張的可行方法之一,以防此開發建議被政治化而遭阻撓。
理性地權衡利弊尋共識
事實上,一談及拓展增量的方法,無論是釋出郊野公園邊陲地、開發綠化帶、發展新界棕地、以至維港以外填海、提高地積比率,均引起社會爭議。若社會在覓地建屋的議題上,只流於概念性的爭辯,部分人甚至連研究、討論都不允許,房屋問題只會一拖再拖。
樓價高企不下,市民上樓無期。這是公眾始終需要面對的現實。政府增地政策屢屢受掣肘。填海計畫多年來只聞樓梯聲響。
社會各界若持開放態度去探討覓地建屋的方法,客觀分析數據,理性地權衡得失利弊並尋求共識,相信能以實際行動去增加土地供應,促進經濟民生發展。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