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施政報告》多處提及大灣區及創新科技,筆者認為我們要以大灣區思維,強人才、惠民生、促經濟、利貿易、助發展的角度出發。
對於政府有意明年推出支持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提高評審標書時技術因素所佔的比重,以助創科初創企業和中小企參與政府採購。可惜政府始終不願意承諾預留一定採購預算(例如10%)給本地初創企業或中小企,我擔心提升技術因素比重也不等於中小企一定受惠,到頭來仍是外國大企業佔優。
在開放政府數據及提升電子政務上,我建議政府資訊科技辦公室牽頭,與每一個政府部門進行診斷,審視不同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政策,審視過時法例,同時把不同應用整合,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期望以市民及用家的角度出發去提供電子政務服務,做到一市民或一企業一ID,實現真正便民的智慧應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能為香港創業青年人帶來莫大機遇。我支持政府向「青年發展基金」注資,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NGO)為在大灣區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我認為相關NGO不單需要有內地網絡,也要有孵化服務經驗。要增強果效,宜與一些已有孵化港青的內地機構合作,增加成效。
科技日新月異,科技人才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我欣喜政府回應了業界的訴求,於2019年4月起實施持續進修基金的一系列優化措施,包括提高資助上限及擴闊基金課程範疇,深表認同。但我認為基金宜5年重新計算一次,方便IT從業員及科研人員的實際進修需要。
(刊於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