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醫療資源需創新思維(龐朝輝) – 評論文章

政府將發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預期政府2024/2025年度會錄得近900億元財政赤字,連月來政府已放風會積極採取措施開源節流。各政黨及專業團體也提出不少建議。相信市民較關注的,也是財赤下所縮減的會否和關乎民生的方面較多,如「兩蚊乘車優惠計劃」的縮減,以及醫療、教育上的節省會否影響市民實際服務等。

對於財政預算案將向醫療「開刀」,最近當局亦默認公營醫療開支有空間精簡,間接承認有資源浪費。事實上,根據政府數年前的資料,2019/20年度本地醫療衛生總開支共1,896.24億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25,258元。從1990至2020年度30年間,醫療衛生總開支以平均5.6%的年率上升,增幅大於本地生產總值在同期間內的平均每年增長3.4%。疫情後這幾年,投放於公營醫療上的資源相信只會更多,公營醫療從以前給人極有效率的觀感,到現在已有浪費公帑之嫌。從疫情至今,用在控制新冠及花費在疫苗及檢測已不計其數。現在還要建設好基層醫療網絡,縱使有更遠大的理想為未來人口老化做好準備,短期內難免會有相當的財政支出。

轉嫁成本 避免浪費重疊

雖然早在十多年前政府在面對醫療這「無底深潭」已改變醫療融資方式,從自願醫保到公私營合作,以及間接直接採取內地人力及硬件資源協助已是正確方向,按醫療融資計劃分析,政府在2019/20年度的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仍佔53%,其中只有30%是由住戶實付支出的。同期間,通過私人購買的保險計劃和僱主提供的保險計劃的支出合只佔16%,應對人口老化的巨大醫療開支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故此在控制整體醫療開支上,政府有需要透過開拓更多方式把醫療成本轉嫁給有負擔能力的市民,透過共同支付或醫療保障亦是市民較易接受的方式。至於節流,便需讓公營醫療更負責任地控制醫療開支,避免浪費及醫療資源重疊。

要更好運用公營醫療資源,透過醫管局總部直接統籌規劃每個聯網的開支預算至關重要。在病人知情權增加,私營醫療市場的各種手術及檢測的價格公開已是大勢所趨,醫衛局作為全港醫療的監管方,更應帶頭把公營醫療以至大學有關的醫療服務開支,如各項手術、檢測、治療及儀器的醫療成本公開透明,各醫院部門根據工作量(如手術量、門診量等)的多寡而訂定基準,甚或以零基預算去審視,不再以過往預算作調整,各醫院的整體支出成本以及性價比便一目了然。

藥物管理亦是公營醫療資源缺乏妥善管理的一大話柄。為了讓病人不用頻密覆診,每個病人拿大半年的藥物回家,除了令病人有機會服錯藥,對藥物也造成極大浪費。根據數據,單是2023/2024年度政府藥物開支已達131億元,如撇除其中約34億元的自費藥物撥款,餘下97億元的一般性藥物,如藥物濫發能改善三分之一,也即可省回數十億元,效果顯著。透過醫管局管理層及管治委員會審視每間醫院的開支帳目,根據總部訂下服務量指標與成本掛鈎,並限制各醫院開支與服務量的比例上下限,把不必要的部門及專科分科整合減少資源重疊,可節省的預算比一些關乎民生的小修小改「性價比」更大。

政府以一貫「平衡各方利益」為主導,少不免限制了「大刀闊斧」的威力,當要面對財赤經濟逆境時,怎樣有創新思維貫徹推進,便是考驗政府能力的時候了。

(刊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