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及早擱置明日大嶼 聚焦北都(龍漢標) – 評論文章

耗資龐大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一再延後,開工無期,政府卻始終未有表態是否擱置計劃。當前政府財政壓力沉重,土地市場氣氛不明朗,正是審視計劃去留的關鍵時刻。筆者認為,與其讓「明日大嶼」懸而未決,不如及早了斷,明確宣布擱置,集中精力及資源推進符合國家發展策略及社會共識的北部都會區,方為穩預期、應時勢、謀長遠之上策。

「明日大嶼」在2018年提出,首階段填海規模達1000公頃,工程造價曾於2022年估算高達5,800億元,原訂於今年年底動工,惟其後取消開工時間表,至今計劃前路未明,市場對未來土地供應的預期,難免有所疑慮。

計劃推展之時機與條件與已出現重大變化,尤其是本港經濟與財政環境皆明顯轉變,庫房赤字連年,政府財政儲備已由2018/19年度高峰約1.17萬億元,跌至2024/25年度約6,800億元。財政情況已今非昔比,若再動用近6,000億元推動此項大型填海工程,勢必為庫房帶來沉重的負擔。

計劃成本時機皆變

另一方面,「明日大嶼」之預期收益亦應要重新檢視。政府在2019年曾引述估算,交椅洲土地賣地收益可達9,740億至11,430億元。

但現時樓市情況已大為不同,相信土地價值難以達到預期的收益目標,若政府持續推動「明日大嶼」計劃,極有可能出現收益不足、成本效益不理想之問題。

收益預期須重新檢視

相較之下,北部都會區無論在發展、定位抑或在推展進度方面,均比「明日大嶼」成熟得多,優勢更加明顯。

北部都會區內新發展的土地達3,000多公頃,地理上跨越新界西以至東深港口岸經濟帶,2024年的《施政報告》中已承諾未來五年內約有6萬個單位落成,新田科技城用地即將推出,主要基建設施如北環線預計在2034年通車。相較仍處於規劃初期之「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乃更具逼切性,而且規模龐大,推動過程需要政府及商界集中資源作出協調,不宜分心旁騖。

「明日大嶼」當年提出之策略性功能定位,是希望提供額外的土地儲備,打造新的核心商業區。

惟目前作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CBD2)的九龍東商業地供應相當充裕,甚至出現過剩跡象,以現有規劃及發展趨勢來看,北部都會區的未來前景,更能配合國家大灣區發展策略及深港融合的需求,作為香港核心的商業及科技中心亦具備充分條件,足以取代「明日大嶼」的策略性定位。

北都更成熟優勢明顯

然而,政府一直未明確表態是否擱置「明日大嶼」,市場對未來土地供應量始終存有不明朗之憂慮,憂慮供應可能出現過剩情況,未免會影響發展商投資北部都會區的信心及熱誠,出價時將趨於保守及審慎,影響整體氣氛。

不擱置恐礙北都投資氣氛

誠然,筆者並非一概否定「明日大嶼」的長遠發展潛力,同時也贊同政府讓顧問完成已撥款的項目技術研究合約,待日後有需要重啟計劃時予以引用。惟當前財政緊縮、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既然「明日大嶼」在時機與條件上已難言恰當,政府此時若能果斷宣布擱置,將釋出明確的政策訊號,消除市場上的疑慮,穩定對土地供應的預期,提振發展商對北部都會區的信心與投入更為重要。

統一政策方針奠定基礎

政策之道貴在審慎務實,與時並進,既要看準市場需求,更須合理運用公共資源。擱置「明日大嶼」計劃,專注推進北部都會區,正可統一政策方針、穩定市場預期,為香港未來土地與經濟發展奠定更穩健的基礎。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