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長期短缺,但有沒有想過只要我們改變思維模式,馬上就已經可以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供我們發展?香港的朋友可能對「片區」這個名詞不太熟悉,其實轉用香港慣常用語就是生地、熟地,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
過往特區政府賣地是賣出熟地,什麼叫做熟地呢?即是那片土地已完成基建,或者起碼已經規劃基建,完成平整後才拿出來競投招標、賣地,這就稱之為熟地。而生地是什麼呢?生地就是純粹一片未經平整,完全沒有基建的土地。近期討論「片區開發」的概念,即是政府把一塊生地賣給一個財團,整個基建及平整工程全部都由財團負責,這就是「片區開發」。
「片區開發」這個名詞雖是近期才出現,但其實香港早在1970年代就已有成功例子,只是當時未曾出現「片區開發」這個說法。
「片區開發」模式由來已久
在1970年,筆者記得當時筆者在沙田第三街工作,後面的沙田海今日已經被填平了。在1970年代後期,沙田海的土地推出競投,結果由香港四間大發展商組成一個財團成功投得,這幅地就是沙田市鎮第一號土地。當時整個開發包括移山填海,全都交予四大發展商組成的財團進行,其實這就是「片區開發」的模式。發展商負責移山填海後,有部分土地交回給政府用來興建公屋、社區設施,剩下的就建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沙田第一城,所以「片區開發」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在香港成功推行。
有人會問「片區開發」是否就是公私營合作?其實「片區開發」也是公私營合作的一種,只不過建設方式規模大得多。
私人參與成「片區開發」重要力量
我們今天看到的公私營合作,例如興建居屋,甚至是過海隧道、基建,都是私人財團參與建成後,營運一個年期然後交回政府,這都是公私營合作的一種模式。不單是香港,任何一個市場經濟的體系中,私人的參與往往是不可或缺,而「片區開發」其實都是公私營合作的一種,只不過規模較大。
筆者對「片區開發」的發展模式是有信心的,其實發展商都是生意人,有生意他們一定會做,而發展商簽意向書即表明他們對做這單生意感興趣,我們可以見到已經有多個財團簽署意向書,代表他們真的有這個意向,去探討「片區開發」如何能夠落實。至於發展商怎樣去計數,當然要看投放進去的資源多寡,以及預計日後的利潤有多少,是否合乎財團的投資預算和回報。
發展商積極簽意向書展現信心
目前,筆者想最重要的是政府能夠在今個月開始,徵詢各個財團的意見,了解各財團對「片區開發」,最關心的是什麼?不同的變數又如何去處理?大家取得一個共識,當那三塊已公布可作為片區的土地日後拿出來競投招標時,就會比較容易。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