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區大學城擦亮「金字招牌」 宜多措並舉吸全球科研專才(龍漢標) – 評論文章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在港調研考察時,曾會見香港八所資助大學的校長。夏主任亦於去年在北京會見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及香港高校領導研習團時指出,高等教育是香港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更是香港核心競爭力之一。

隨着北都區大學教育城計劃逐步推展,這「金字招牌」將成為吸引全球科研專才、推動產學研結合、鞏固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地位的關鍵支柱。

特區政府計劃為北都區大學教育城預留約90公頃土地,分別位於牛潭尾新發展區(約46公頃)、新界北新市鎮(約40公頃)及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約5公頃),為院校提供所需的教研空間,也為未來的產學研合作奠定硬件基礎。

然而,三幅大學城用地分散,而當中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的大學用地僅5公頃,要同時容納八所本地大學、海外及內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至計劃興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當中亦包括多用途的大學設施,如演講廳、學生宿舍等,三幅分散地段面積是否足夠,實有待深入檢視與探討。

設產研合作項目科研資助

筆者一直強調,招商引才政策是北都區發展的核心支柱。同樣,推動大學城發展,除了規劃用地,更需要積極制定招學府、招人才的策略,提供具吸引力的誘因,除了吸引本地和內地學府進駐以外,更吸納世界頂尖學術機構和科研團隊落戶,發展為國際化的教學樞紐。為此,特區政府可以考慮為進駐大學及科研機構提供低價甚至免費土地之外,並為產研合作項目和科研機構提供科研資助,支持以產業導向為核心的科研項目,推動科研成果市場化,促進香港知識型產業的持續成長。

制定居留政策助留住人才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科研人才亦是關鍵要素。要吸引優秀學者來港建立科研基地,特區政府有必要在規劃大學城的同時,制定針對全球科研人才的簽證與居留政策,如簡化工作簽證程序、為專才子女提供教育福利,甚至設立科研人才資助計劃等,從而吸引學者來港開拓前沿的學術研究。

特區政府有需要盡早公布具體的大學城發展綱要,涵蓋土地規劃、進駐院校規模、共享設施配套、科研及人才政策等具體措施,讓有意進駐的學府及早作好準備和部署。與此同時,政府應設立專責招攬學府與人才的團隊,主動聯繫海內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機構,介紹北都區大學教育城,尤其是產業導向帶來產研合作的機遇,積極推介北部都會區整體發展藍圖。這不僅有助於打造國際級的教育與科研集群,亦配合北都區產業導向,發展高新科技的發展方向。更可延續香港教育「金字招牌」的影響力,助力北部都會區成為產學研樞紐,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全球知識經濟版圖中的優勢地位。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