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積極接納經民聯及紡織業界的數十項建議,以敢於破局和改革的作風,致力做到務實理財、投資未來,以不同板斧提升政府資源運用效率,在赤字下為長遠經濟及產業發展注入「活水」,顧及到不同階層的福祉和長遠發展需要,非常贊同和支持。相信預算案可帶領香港經濟,把握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和內聯外通優勢,在發展藍海中能繼續乘風破浪。
第一,中小企和工商業方面 ,樂見政府接納業界建議,再次優化「BUD專項基金」並注資。「基金」是中小企開拓內銷及「一帶—路」市場的重要彈藥,期望政府可把「基金」下申請易的申請金額上限,由目前10萬元或以下,提升至20萬元或30萬元或以下,繼續簡化「基金」的申請處理時間和採購規定,更到位吸引中小企申請「基金」,抓緊「雙循環」及「一帶一路」的機遇。
此外,歡迎政府接納業界意見,持續優化出口信用保險措施。當局可將「中國內銷風險分擔安排」的成功例子,延伸至東盟十國、中亞、中東等新興經濟體,並繼續深化與中國信保等保險及金融機構的合作,為傳統和電商買家提供更多類型的出口信用保險產品和保障服務,配合構建港口社區系統、「電子商務快車」等新措施,為工商界開拓市場「走出去」和發展電商業務,帶來更大機遇。
形成更具規模的傳統優勢產業及中小企產業群,是促進工商業發展的關鍵。贊同政府繼續全方位招商引資引才。除了要把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引進來」,不同傳統優勢產業本身在香港已有很堅固和龐大的發展基礎,政府應更主動出擊把海內外傳統產業相關的龍頭和中小企「引進來」,既以香港的「國際場景」助內企「走出去」和品牌「出海」,同時可把香港本身具規模的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帶動更大的乘數效應,以「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重要定位,帶動整體產業群和經濟更蓬勃發展。
認同政府接納業界關於上市機制改革和增設便利科企專線上市的建議,期望未來盡量為上市機制「拆牆鬆綁」,加快審批流程、減少上市成本,並長遠應適當地採納「披露為本」的原則,為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規模的企業提供更有效的融資平台,實際上也是促進本港工業和實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第二,創新及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傳統優勢產業結合創科、升級轉型,是呼應國家「新質生產力」戰略的關鍵之一。支持財政預算案大力推進智能製造和新型工業化,包括推出「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相信做法有助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為香港「智」造形成更有利的發展氛圍。為進一步鼓勵企業建立智能生產線,建議當局優化「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包括為小額申請設「申請易」、簡化審批流程等。
支持政府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策略,相信香港的「國際場景」和「超級增值人」優勢,可助力內地科企「走出去」,並期望將「人工智能+」對接至不同產業板塊的需要和應用,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能,助力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
第三,文創產業發展方面,香港具備國際化和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優勢,是亞洲區內最具實力的國際文化藝術樞紐。紡織、製衣及時裝業有深厚發展基礎,可透過業界所長、尤其每年舉行的「時裝薈」,貢獻和帶動文創產業化發展,期望透過年辦多次「時裝薈」旗艦活動、善用政府海外網絡強化「時裝薈」國際宣傳,藉此向國際講好香港故事,帶動更多海內外業界名人、商務人士、旅客等來港,做大做強本港文創產業。
最後,在公共財政方面,支持政府嚴控開支增長及整合財政資源,並有多項創新政策增加政府收入,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提升政府行政效率,除了透過電子化和智能化措施外,政府可更積極進取,由高層次統籌有關政府內部的業務重整和精簡的工作,包括檢視人手和資源有否重覆,提升政府中長期「開源」的力度,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得其所。
原文刊於:
https://www.tkww.hk/a/202502/26/AP67bedba3e4b04111a4aa21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