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2025至26年財政預算案》,明確表示必須從制度上着手,打破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和瓶頸。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來電白名單」登記制 助辨真偽
以嚴重影響到市民生活和正常商業運作的電話騙案為例,今年1月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去年首11個月詐騙案佔整體罪案數字約46%,當中32.3%為電話詐騙,升幅達172.8%。電話騙案的手法層出不窮,政府當局亦不斷推出各式應對措施,可是電騙數字仍然高企。為盡快遏止電話騙案,本人有三個具體建議。
警方曾表示,騙徒假冒政府部門或執法人員是為了「建立權威」,令市民容易放低警戒心。有鑑於「短訊發送人登記制」實施後,該類騙案顯著下跌,本人在去年2月的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上,便向政府當局建議參考現行「短訊發送人登記制」,推出「來電白名單」自願登記制,將騙徒經常冒充的高危機構,例如警務處、入境處等政府部門、銀行和電訊商等的電話號碼,率先加入到「白名單」之中,協助市民分辨真偽。
汲取經驗後,再加入法定組織和其他相關機構,並開放其他界別自願性登記加入。非應邀來電服務對於部分中小企而言有一定商業價值,相信不只市民希望有「白名單」,很多需要相關服務的企業和機構好樂意登記成為「白名單」的一員。
善用科技數據 查疑涉騙號碼
根據「防騙視伏器」網站顯示,標籤為紅色「高危有伏」的號碼均與詐騙舉報有關,而相關平台亦設有公眾舉報的功能,數據庫內有一定數量的涉嫌詐騙電話號碼。今年2月,保安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的文件便指出,截至去年11月底,超過8,000多個涉嫌進行詐騙的電話號碼被成功封鎖或停止。本人認為政府當局可與電訊商進一步商討深化合作,在現時通訊辦制定的業務守則基礎上,參考銀行對可疑交易、高風險用戶等進行KYC身份認證的做法,對多次被舉報或頻繁發出可疑電話的號碼,採取暫時停止其電話號碼服務外,實施KYC身份認證,對未能通過認證的號碼永久停用。
設旅客專用卡 期限過即失效
自2023年3月起,香港全面實施電話卡實名登記,訪港旅客完成登記後,可在本港32間電訊商各購入不多於10張的電話儲值卡,即在現行機制下,一名旅客可以購入最多320張香港電話儲值卡,而且即使人已離港,只要不斷充值便能一直使用香港的電話號碼。這個明顯的漏洞為騙徒提供了方便之門,去年8月警方便在跨國詐騙集團的香港據點檢獲8萬張實名電話卡。
本人認為一般旅客購買香港電話卡只為在港期間方便聯絡,旅發局網站亦指出,現時一般訪港旅客逗留不多於180天。因此建議政府當局可加強與電訊商溝通合作,參考日本和韓國的做法,只為旅客提供設有合理使用期限的電話儲值卡,期限一過即時失效。亦建議對於需要較長時間保留香港電話號碼的商務旅客,容許以個人名義限購一張指定電話卡,並需要定期接受適當的KYC認證,通過後才可延長使用期限。
現時在技術及制度等層面上存在着各式限制,難以迅速推行以上建議。但是如財爺所言,必須以變革回應挑戰、以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引領未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政府各部門對於打擊電騙的決心,方法亦總是比困難多。
【知識庫】「KYC」是甚麼?
•KYC(Know Your Customer)身份認證是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用來驗證客戶身份的一項重要程序。
•主要目的是防止洗錢、詐騙及其他非法活動。KYC認證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客戶身份識別:收集客戶基本資料,如姓名、住址、出生日期等,並通過數據比對與文件驗證進行初步審核。
•客戶盡職調查:根據客戶的風險程度,進行進一步的背景檢查,包括職業、財務狀況與交易模式等。
•加強式盡職調查:對高風險客戶進行更深入的身份驗證和頻繁的交易監控,並通報異常交易。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910091/%E5%8B%87%E6%96%BC%E6%94%B9%E9%9D%A9%E7%AA%81%E7%A0%B4%E7%95%8C%E9%99%90%203%E6%8B%9B%E5%9A%B4%E6%89%93%E9%9B%BB%E9%A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