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加強歷史文化教育 認識祖國奮進歷程(陳祖恒) – 評論文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本港過去幾十年的中史教育嚴重不足,導致新一代國家觀念薄弱。教育局必須「古今並重」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國家。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和背景尤其重要。

習近平主席過去不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讓下一代全面認識國史、國學和國情,理解國家現在的制度、憲法及發展,才能培養他們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份認同,並更加珍惜「一國兩制」和現在得來不易的發展。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在艱難時期,帶領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確立了新的制度框架,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帶領國家走向富強,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和中國的歷史密不可分。鴉片戰爭後,英國政府三次強迫清政府簽訂三條不平等條約,以致造成香港地區被英國強行割佔、租借及實行殖民管治長達150多年。當時在港英政府的影響下,香港與祖國的關係和文化逐漸疏離,直到1984年中英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在1997年7月1日起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在國家全力支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

這些歷史事件,學生和新一代未必清楚知道,所以必須讓他們全面認識。只有全面正確認識這些歷史脈絡,了解國家和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才能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並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例如國家的「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迄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在經濟、社會、文化及民心與沿線國家人民相通,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絕對有能力、有承擔作為國家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只有全面認識我國歷史,並對身為「中國的香港人」而自豪,才能多方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貢獻者以及受益者。

在這個基礎上,我認為應從小學起因材施教,再銜接到初中,讓學生連貫地、全面地學習中國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民族發展概況,以及社會文化面貌。要學習歷史,書本並不是唯一方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以交流體驗代替考核,更能強化學生對中史的興趣。例如參考公民科的做法,學校安排學生到內地交流,親身感受國家的文化及發展,同時利用本地資源,帶學生到故宮文化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西九戲曲中心等實地參觀,借助展品和導賞團了解祖國歷史文化,從而加強下一代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和認同。

中國式現代化為香港帶來重大機遇,香港「一國兩制」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發展雙動力。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出席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時提出「三個全力支持」,向世界對香港的長期穩定繁榮派下定心丸。社會各界應齊心培養新一代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份認同,一同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將「一國兩制」成功案例告知全世界,譜寫中華民族的新征程、新歷史。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