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削自由行逆世界潮流 提升接待力方為上策 (梁君彥) – 評論文章

今年初,特區政府發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預測2017 年訪港旅客逾7000 萬人次,又說2023 年更突破1 億人次。報告一出,引起輿論嘩然,大家所想到的,不是這批旅客所帶來的無限商機,而是「一億大軍南下壓境,香港即將無碇企!」

然後一些網民組織起來,雖然只有十多二十人,但他們公然走到尖沙咀、銅鑼灣及旺角的遊客區,喝罵或醜化內地旅客,這些舉動還引來中外傳媒報道,令不少旅客,特別是內地旅客覺得香港不歡迎他們。

我很明白市民的反應,因為官員公布「喜訊」的同時,卻沒有任何短、中、長期措施可減輕旅客快速增長對市民帶來的生活影響,反而只是叫市民︰「你等多幾班車囉!」

不過,政府及後卻突然拋出一個「討論命題」︰削減20%自由行旅客又如何?網民讚好,但工商專業界則憂心忡忡,世界各地正各施奇謀爭取更多中國遊客到訪,香港竟向他們說「不」?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今年4 月發表的《塑造旅遊業的未來:未來十年帶動旅遊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研究報告(Shaping the Future of  Travel – Macrotrends driving industry growth over the next decade, Oxford Economics﹝ April 2014﹞),中國今年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消費來源市場,中國旅客消費佔全球比率亦會由2005 年的1.34% 增至2023 年的19.88%;按家庭住戶數目計算,未來十年中國的出境旅遊業潛力將會翻一番,達到2.2 億戶,中國旅客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在不容小覷。

多個國家和當地旅遊業界均預見中國旅客帶來的龐大機遇,紛紛向中國旅客招手,推出簡化簽證、打折促銷、增加中文標識等。巴黎老佛爺百貨為了歡迎中國顧客,甚至於「十一國慶」期間舉辦黃金周優惠,在店內以普通話廣播宣傳,顧客可以中國銀聯卡簽賬消費,許多品牌更聘請諳熟中文的售貨員,務求讓中國旅客感到賓至如歸。

再以英國為例,中國旅客申請赴英簽證手續一直比較繁瑣,持有歐盟神根簽證的中國旅客須要另外申請簽證才可赴英,令大部分往歐洲的中國旅客與英國擦身而過。

國家總理李克強本月訪英,英方宣布中國公民辦理歐盟神根簽證時,可同時辦理英國簽證,並簡化網簽的申請程序,於8月推出24小時特別簽證服務,以及讓持有愛爾蘭簽證者免簽到訪英國等。香港不但未有緊貼世界趨勢,反而倒行逆施,提出討論削減內地旅客的數目,實在令人驚訝。

眼見當下香港社會瀰漫的「趕客」氣氛,我不禁回想起2003年「沙士」一役,香港簡直是一座死城,尖沙咀廣東道一片寂靜,年輕網民,你們還記得嗎?「沙士」令全港經濟陷入谷底,今時今日不時因客滿而要停售門票的海洋公園,2003 年曾錄得單日入場人數只有6名遊客的紀錄,當時很多人甚至推測海洋公園已步上茘園的命運,給時代淘汰。

自由行是2003年香港遭遇沙士危機後推出的政策,本港的零售、飲食及旅遊業受惠於此,逐漸恢復生氣,海洋公園亦獲得新客源。更重要的是,管理層意識到不能「食老本」,公園唯一的出路是重新定位及建立新形象,這一點對香港旅遊業的發展,不無啟示。

應當承認,自由行旅客於過去幾年間大幅增加,政府及旅遊業界在集中精力應付快速增長的服務需求,強化香港的「旅遊城市」、「好客之都」形象之餘,亦應進一步加強香港的口岸和交通的承受能力,以及增加購物點,並着重提升服務水平,推廣香港在自然、歷史、文化、地區特色等各方面的吸引力,同時在淡季舉辦特色活動,紓緩旅客過分集中在旺季來港的壓力。事實上,牛津經濟
研究院的報告指出,新一代的中國旅客更年輕、教育程度更高,亦會追求更豐富的旅遊體驗。香港在這方面不應繼續原地踏步,否則不用你出招「趕客」,香港亦會遭旅客遺棄。

經民聯及各旅遊相關業界代表已於上周一會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明確表達反對削減自由行旅客數目。倘若我們不對症下藥,繼續陷入排外式的爭論和內耗,最終受害的將是香港整體經濟,我們實在不能承受這個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