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討論的文章一直未止,大家都將目光投放在這個試驗區,期望能夠預示國家經濟改革的新走向。與此同時,廣東省在十月中已向國務院上報,申請建立區域性的粵港澳自貿區,以服務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及金融創新合作為主,調整現有框架,使三地能進一步發展。
與上海自貿區的試驗性質不同,粵、港、澳三地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廣東省是最先「富起來」的經濟大省,產業多元化,除了有龐大的製造業做基礎,科研創新方面亦走在全國前列,兼有南沙、前海及橫琴三大平台。
香港是自由港,也是舉世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金融及其他高端專業服務均達國際水平。加上「一國兩制」之下,港澳兩地有特殊的角色和優勢,兩地在一九九五年世貿正式成立時已成為成員,貿易經驗豐富。三地人口合共一億一千多萬,有整個廣東省作為經濟腹地,地理上亦接近東盟各國,足見粵港澳自貿區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加快華南地區發展
可以預見,成立粵港澳自貿區,將可為三地帶來更佳營商環境,能夠便利投資,加快整個華南地區的發展。同時可以把握東南亞各國發展的機遇,增加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亦讓香港金融服務業有新的發展空間,專業人士可以接觸更多業務,促進更多資金以香港作融資,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定能藉此機會獲益良多。
雖然粵港澳自貿區能為三地帶來眾多好處,然而我們亦不能低估當中的難度。吸取CEPA及《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經驗,兩地政府在經貿合作上,需要多次往來,商討細節,方能在法律、規範及具體操作等方面,定出符合兩地發展情況的合作內容。而粵港澳自貿區將涉及三地政府,而且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一體化,當中的難度絕不會少。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必然趨勢,最理想的情況是善用各地本身優勢,錯位發展,互補不足。放在眼前就有這樣的機會,此刻我們應該要多關注粵港澳自貿區的發展,加強香港自身的優勢,也預早作好準備,全力爭取國務院同意,亦着力參與自貿區的建設,締造粵港澳三地共臝。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