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全方位釋勞動力 突破經濟發展樽頸(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疫情過後,本港經濟正處於復甦、復常階段,惟各行各業已深深感受到結構性勞動人口短缺及人口高齡化,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樽頸和阻礙。以航空業為例,人手不足問題令機場運力及物流載力,遠遠未能回復到疫情前水平。筆者期望,政府與各界攜手,想方設法釋放潛在勞動力,從量到質提升本地勞動力。

要對症下藥,就要先找出病因。翻查政府資料,本港勞動人口由3年前的390萬,跌至今年第一季的377萬,筆者認為,數據預視勞動人口將持續減少。

在377萬勞動人口中,有74萬人在1星期內工作少於35小時,11萬人則為失業人士。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本港有待善用的潛在勞動力。至於在274萬非勞動人口當中,40歲以上人士的非勞動人口佔213萬人,女性的非勞動人口則佔了169萬人,可見婦女、中老年人是非常龐大的潛在勞動力。

續支援中老年人婦女就業

筆者認為,隨着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8大中心」定位,國際創科中心、北部都會區及「新型工業化」發展,將會為香港衍生以倍數計的人力需求。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探討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

首先,筆者認為,政府要繼續着力鼓勵、支援中老年人就業,其中政府要繼續帶頭以合約形式聘用退休公務員。政府一直有計劃支援中老年人就業,例如「中高齡就業計劃」,每年約有3,000人受惠。不過,隨着政府指因計劃成效而取消留任津貼,筆者希望當局研究有否其他「招數」,協助中老年人就業,並鼓勵企業聘請更多中老年人。

第二,女性潛在勞動力不容忽視,筆者認為,政府要多管齊下協助婦女在生育後重投職場,其中政府應帶頭鼓勵婦女、尤其是在職母親「原區就業」。以公務員為例,政府可因應她們的需要,讓她們在本區政府合署、市政大樓等部門工作,配合彈性上班時間,從而照顧其家庭需要。筆者亦建議,政府增強社區託兒服務支援,包括增加託兒服務名額,甚至向家庭提供託兒津貼,鼓勵母親重投職場。

強化培訓 職專教育「做大做強」

第三,強化在職培訓及再培訓同樣關鍵。筆者留意到,早前政府宣布將再培訓課程每月津貼上限增至8,000元,相信可吸引更多就業不足或失業人士入讀。筆者期望,當局繼續研究完善相關措施,例如研究將ERB「特別愛增值」計劃恒常化、為婦女和中老年人較具優勢的行業增撥培訓資源,例如陪月員、會計文員等,讓支援措施更聚焦。

第四,培育本地人才是長遠增加勞動力的關鍵,筆者期望政府繼續將職專教育「做大做強」。筆者一直建議政府設立應用科學大學,包括將THEi升格,推動職專教育地位與傳統學術並駕齊驅,配合重塑和革新IVE形象,增加職專教育對家長和學生的吸引力,助力香港建立創科工業人才庫,並紓緩青年學歷、職業錯配的困境。政府亦應要政府用好職專教育體系,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入讀職專課程,讓他們在畢業後直接成為勞動市場的一分子。

總言之,筆者期望政府以具前瞻性、整全的人口人才政策,滿足本港未來發展所需的勞動力。短期應繼續研究為明顯人力短缺的行業,例如酒店、醫療護理業,推出非永久性輸入勞工計劃。長遠要着力提升生育率,扭轉結構性人口老化的劣勢。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59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