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內地穩樓市 香港應跟隨(石禮謙) – 評論文章

內地房地產市場惡化累及經濟,導致財政、就業及消費信心大受影響。為此,中央及地方推出各項穩定樓市措施,繼央行下調首套及二套房首付比率,降低既有首套房貸利率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宣布落實「認房不認貸」政策,放寬外地人購房限制。非一線城市陸續取消限購、限售,明確表示限制性政策在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繼續執行已不合時宜。各地積極為房地產市場鬆綁,期望透過放寬達到穩經濟、穩就業、防風險,挽回大眾消費信心之效果。

香港同樣面對地產市場下滑,物業價格下跌,投資信心動搖的局面。過去幾年,受加息、移民、投資收縮、資金外流等因素影響,住宅物業跌幅達16%,出現新樓減價銷售、二手樓蝕讓成交、土地流拍、地價倒退十年、賣地收入遠未達標的狀況。令人不安的是資產價格持續下跌導致市民財富萎縮,負資產再現,市民欠缺消費意欲等後遺症,拖慢疫後經濟復甦。

負資產再現 市民缺消費意欲

作為自由港,香港物業市道極易受到內外雙重影響。經濟放緩及地緣政治加劇為香港帶來挑戰,尤其是地緣政治令投資前景添上不明朗因素。當國際資本認為本港市場政經風險增加,營商環境變得困難時,外資撤離及投資卻步難免令物業市道受到拖累。

另方面,隨着以改善住屋需求為重點的施政取得進展,新樓供應創出200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水平,未來三至四年有超過10萬個私樓單位推出市場。一手供應充足,利率上升,經濟不景,結婚人數及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加上「辣招」趕絕投資者,二手交易持續陷入低迷。而大量公屋、居屋興建及推出,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開始回落,公營房屋供應緊張得以紓緩,住屋問題有望逐步得到改善,對私樓需求放緩,所謂「剛需」引致的樓價上升因素正在退卻。

須明白的是,對市民而言,房屋既用來居住,也是財富的積累。香港沒有退休制度,不少人一世辛勞,期望依靠物業回報應付退休生活,不少中小企也以物業抵押作生意周轉。面對樓價跌跌不休,財富不斷被蒸發,市民徬徨不安之下,又憑何相信「明天會更好」?

修訂辣招 放寬外來人才置業

寄望經濟回暖、市場減息、需求增加恐是遠水難救近火。社會上要求撤辣、減辣聲音強烈,而環顧整體房屋政策也只有減辣、撤辣可行、可用,合乎防風險、穩經濟、提振信心之大局。

事實上「辣招」實施13年,炒樓客被趕盡,投資者也被「嚇窒」,辣招的唯一作用就是降低物業的流轉率,令二手市場長期委靡不振,既加大市民買賣的交易成本和難度,也扼殺了樓宇買賣所連帶的各類經濟活動,影響眾多基層謀生的行業。

辣招乃「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如今確是「非常時期」,是「非常困難時期」。即便政府顧慮重重暫時未能全面放開,也應仿效內地做法對辣招作大幅修訂,訂明撤辣條件,給市場足夠透明度。要放寬外來人才、外來投資者置業門檻;放寬市民投資物業限制,令房屋買賣、租務市場活躍起來,以救樓市就是救經濟的思路引入活水,讓樓市回復正常,改善政府入不敷支、連年赤字的財政狀況。

局勢變幻無常,香港於夾縫中生存不易。此刻的香港更應堅守法治,保持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維護資訊流通、自由貿易市場主導的營商環境,維持低稅率及簡單稅制。筆者認為,與其煞費苦心講好香港故事,還不如從現實出發,以維持香港本色,做好香港本份來說服外界,讓投資者放心,給香港市民信心。

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