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先解決住屋 後解決置業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置業安居是很多香港人的願望,對不少年輕男女而言,更是成家立室的先決條件。自○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雖然利率長期處於低水平,但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陰霾籠罩下,加上樓價屢創新高,對不少年輕單身人士或準夫婦來說,要擁有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似乎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早前一項關於市民置業意願的調查指出,有六成半年齡介乎二十一至三十五歲的受訪者認同,應該先置業才組織家庭;但當中七成表示,未來五年內不會有能力拿出「上車」的首期。他們既沒有資格申請公屋,作為「無殼一族」,即使想買個窩居亦談何容易?面對節節上升的市值租金,他們亦會隨時陷入因為要捱貴租而儲不了首期的惡性循環。

應否重新推出首置貸款

幫助市民解決住房問題,是本屆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特首梁振英亦先後推出了樓市辣招和「港人港地」等政策,試圖對症下藥。作為協助紓緩暫未能上車人士的租樓壓力,筆者在過去幾年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諮詢期間,曾多次促請政府向有需要人士提供租樓現金津貼,可惜未獲當局接納。

政府過去曾為這群未能負擔首期,但又希望置業自住的人士,推出了「自置居所貸款計畫」及「置業貸款資助計畫」,期間還有房協的「首次置業貸款計畫」。這些計畫為社會上夢想置業的年輕,打開了一扇實現願望的窗口。屈指一算,多年來受惠的家庭已接近十萬;不過,自九八年金融風暴開始,本港樓市步入低潮,湧現大批負資產人士,當時有不少意見擔心,首置貸款可能會「好心做壞事」,想幫年輕人買樓卻變成害了他們,加上政府在○二年全面撤出市場,首置貸款計畫最終被腰斬。

○八年金融海嘯之後,樓市再次進入「冰河期」,但其後政府重新放寬樓宇按揭,市況即進入小陽春;加上利率處於空前低水平,不足數年樓市又再次火熱起來。現時市面上也許還有些價格較相宜、樓齡較大、地點較偏遠的樓盤,但對一些較低收入的中產家庭而言,僅僅超出申請公屋的入息限額,被逼要捱貴租;但即使辛辛苦苦籌到首期,買樓可能是他們畢生最大的投資決定,必須十分審慎。若單位是用來自住,又有穩定收入,一旦樓價急跌,也許還可撐得過去;不然,對整個家庭而言,恐怕會是個極沉重的負擔。

面對樓市的潛在風險,筆者認為政府首要解決的,應該是住屋問題,其次才是如何在穩健的情況下,協助有穩定收入、有心理準備作長期承擔的人士上車。故此,我曾多番向當局建議的租金津貼,才是當下對夾心階層最直接、最實際的幫助,好讓他們在津貼的幫補下,可有計畫地儲存首期,並因應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決定何時上車或是否要上車。

不少人固然希望政府能重新推出首置貸款,但此舉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不排除會重新推高樓市,適得其反;故政府在下決定前必須審慎研究,深思熟慮,並研究引入防止濫用的機制,例如規定不得在短期內摸貨炒賣等措施,以確保受惠者是真正用家。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