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式美食享譽全球,最近坊間有本新書巧妙以「STEM 教育法」,趣味探索和拆解港式飲食製作—— 事實上,香港亦大有條件拓展「舌尖上的工業」。早前,廠商會向特首提交2025 年《施政報告》建議書,從七大方向提出逾百項意見,其中一項重點,建議以破格思維,參考韓國打造「Foodpolis」的經驗,在北部都會區興建「香港食品產業園」。
筆者認為, 「香港食品產業園」選址北都是雙贏舉措,一來可善用口岸商貿的地利,打造全新的食材供應鏈與食品產業鏈,二來亦可結合未來創新科研,為「香港原味道」加工升級。
科技賦能生產跨媒體推介特色
民以食為天,食品工業不單止讓人獲得「味覺幸福」,透過傳承和創新,還可促進社會持續發展。韓國政府為保障農產,以及發揚特色飲食文化,大力發展食品工業,發掘經濟新增長點。
韓國於2008 年6 月推出《食品振興法》,訂定食品工業發展方向,由政府主動介入,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增強食品工業與當地漁農業有機結合,並向全球推廣獨特韓食文化和品牌。當年適逢K-POP(韓流)興起,韓食頻頻在影視節目登場,引起世界各地觀眾的興趣。
2010 年韓國政府斥資在全羅北道及益山市興建食品工業園Foodpolis,召集具研發實力的食品製造商進駐,組建生產技術支援中心集群,目標引入150 間食品企業及10 所食品研究中心,借助大品牌及大廠實力,從科研、轉化到生產,壓縮上下游的配對時間。
鼓勵專項研發創製港式新口味
韓食文化與中華飲食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韓國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筆者建議由特區政府牽頭,廣招食品企業、食品科技研發機構、中試驗證平台、檢測認證機構,進駐「香港食品產業園」,形成融貫上中下游的食品科技工業生態圈,加速建立創新產業鏈,壯大發展動能。
食品產業園以「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鼓勵專項研發,例如清真食品、健康食品、銀髮食品、高科技食品、可持續食品等,融合及創製更多港式口味。
為配合推廣到環球市場,食品產業園必須同步設立認證機關,以及招攬專業人士,向內地及海外大力宣傳推廣,進一步擦亮「香港製造」金漆招牌。
刊於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