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振興經濟,除了要堅持傳統優勢外,創科發展是必走的路。筆者對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持審慎樂觀態度,主要是考慮到香港在發展創科產業上確實存在諸多尚待提升的環節,例如高昂的租金與人工導致創業成本過高,普遍大學生傾向選擇傳統學科如醫科、法律和商科,創科人才不足以應對創科發展,製造業嚴重空洞化導致工業基礎與現實政策有差距,有限的市場容量與腹地導致用武之地太小等等。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政府在發展創科產業上擔當着吃重的角色。目前香港幾乎所有重要的創科舉措都是由科技園、數碼港、港投公司等幾家官營機構主導。在日漸蓬勃的本港創科生態圈,來自民間的創投機構與資金只佔少數,這不僅與美國的創科生態圈不一樣,也有別於內地的創科生態圈。
此前,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於今年5月在北京會見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當中提出了明確的方向,首先是要從實際出發,找準定位,科學規劃。香港面臨特殊的發展挑戰,不能直接照抄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香港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不能盲目跟風走錯方向。因此必須依據自身情況,明確定位,做好規劃,才能在日益嚴峻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其次要對接國家發展、深化國際合作。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國家發展為香港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支持,而做好國際合作,對於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具有莫大的作用,這也正是香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
想做大做強,認識更多科技創新環境的全鏈條服務模式,不得不參考中東國家—以色列。以色列過去十多年在創新科技方面的成就,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事實上,以色列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人口規模只跟香港差不多(約八百多萬人),但近十多年當地政府透過積極推動創科發展,使整體經濟取得相當不俗的發展。根據以色列駐香港總領事館的資料顯示,以色列一半以上的出口來自高科技產業,其中軟件公司處於領先地位,高科技產業目前佔以色列生產總值20%,對經濟的貢獻是1995年以來的三倍,以色列在吸引創投方面全球排名第五,展現了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以色列創科公司雖然在科技前沿的研究和創新方面很強,但在把成果大規模商業化上卻較吃虧,這乃受制於其細小的市場,缺乏大規模的科技應用場景。以往,西方國家跟他們交往較密切,投入的資金亦較多,他們初創公司的科研成果較多被應用在歐美市場,企業也自然較多選擇在歐美上市。但隨着近十多年,中國和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增,加上人口眾多,這個冒起中的龐大市場,令不少以色列公司均躍躍欲試,香港正正可以作為他們開拓內地和亞洲地區市場的跳板。
對許多以色列公司而言,以往跟中國和亞洲市場接觸較少,香港正好可以做他們的「盲公竹」,因此他們很希望可以到香港尋覓合適可靠的生意伙伴。香港在幾個方面的優勢可說是得天獨厚,包括高水平的大學科研力量、著重知識產權保障,使用他們熟悉的普通法和優良的法治傳統。此外,香港有大量通曉兩文三語的人才,熟知內地的商業文化和具備廣泛的人脈關係,也了解西方市場的運作和習慣,通訊科技基礎設施更是一流。以香港作為拓展業務的跳板,既有粵港澳大灣區以至整個中國市場,也可以連繫到跟我們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的東盟國家及其他亞洲地區。
從以色列構建全鏈條科技服務模式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以色列通過創建教育與文化,實施科技戰略和科技行政體系,重視高質量科研成果,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科技轉化模式、產業技術孵化、風險投資和國際合作網絡,推進多層次產學研聯合的全鏈條科技服務模式,營造了科技完善的科技創新環境。該科技創新環境以科技人才隊伍爲基礎,以政府引導的科技金融體系為保障,以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爲途徑,以開展國際合作爲驅動,形成了科學高效的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模式,進而實現產業升級,打造了世界級科技水平的國家創新體系,這些創新做法都值得各國科技創新借鑑。
良好創科環境、優秀創新企業、高端創科人才,三者相互牽引,如何培育本地人才和引進內地和國外人才,仍然是香港創科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部分本地年輕人即使在本科修讀理工科畢業後,因家庭經濟負擔而選擇投身就業市場,放棄讀研深造的機會,長遠導致競爭力不足。而土地限制、基建落後、房價高企等外部因素都阻礙香港高校培育和挽留人才。因此,特區政府極需加大經濟誘因,吸引本地及海外大學畢業生修讀研究生課程,為香港培養本地高級研究人才,提供一個良性環境和配套環境下,包括住房、醫療、社會環境、教育、生活和文化環境等,為人才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