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借鏡內地經驗 搞活香港夜市(陸瀚民)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率領官員出席2023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表示會在短期內搞活夜市。香港這座國際城市過去有「不夜城」的美譽,主要是香港人有着勤奮特質,白天工作,晚上享樂,就是大家所謂的「work hard play hard」。雖然疫後經濟穩步復常,可是整體市道仍較3年前存在差距。疫情期間,部分市民習慣沒有夜生活,或已經找到替代的娛樂方式而改變成「宅經濟」。要促進消費,就要先製造一個良好的消費氛圍,加強消遣意慾。

環顧周邊城市,夜市是旅遊產業的動力。曼谷、新加坡、新宿等不少夜市不單成為城市名片,更能營造熱鬧氛圍,吸引市民外出消遣,帶動消費。筆者上周前往青島政協履職時,特意邀請了青島市李滄區的官員,帶領考察當地獲內地網民稱為「全國十五個著名夜市」之一的李村夜市。李村夜市位於商業區當中,坐落在大型商場相鄰廣場,相關廣場用地由商場出租攤位,以商業方式營運,並由政府政策支持,民間參與擺賣攤檔。在場考察所見,有數百個攤檔,出售各特色小食飲品,人流暢旺,叫賣消費氣氛熱烈。就考察調研所得,李村夜市有四個策略值得我們借鏡。

一、選址策略:夜市要坐落在大型經濟活動圈或交通交匯處附近,不單便利人流交通,亦促進周邊零售餐飲,造成協同效應,令大小商戶也有利可圖,夜經濟才會「活起來」。其實,香港早就有美酒佳餚巡禮、新年花市等帶動人流的大型活動,原理亦是相同。

二、彈性營運策略:李村夜市用上「晚桁朝拆」方法,不影響原本廣場用地在白天的用途,營運時間由下午5時至大約晚上11時。整個夜市可以在個多小時內還原為原本廣場,攤檔的木車可停泊在附近的停車場。據現場攤檔負責人說,煮食工具通常也是帶回家以便準備。可是,本港經營最大問題就是租金,這方面可以用營業額分成的方法代替租金,亦增加承辦者着力宣傳的誘因。

三、主題性的定位策略:李村夜市主打多元特色的攤檔類型,吸引美食愛好者,由炒粉麵食、火鍋、特色茶飲、燒烤、甜品,連炸蟲也有,賣點就是「你沒見過的美食這裏也可能有」,最重要是李村夜市不收門票、薄利多銷。如果參考本地逢周三賽馬日馬場設置的「啤酒園」,有飲有食亦有表演,更可以吸引年輕人進場。

四、輕資產人手策略:人手短缺是本港社會近來的痛點。我與多位在李村夜市的攤檔負責人交談,有部分檔主是在白天有工作,晚上來當兼職,其中有一位30歲出頭的青年檔主表示,他早上是一位司機,晚上開檔,每月收入額外多三四千元人民幣 。夜市攤檔可以為青年和個體戶製造創業就業機會,亦可為實體食肆提供多一個銷售點。

香港夜市要「活」,就要符合本地市民喜好,更可以考慮加入街頭表演、遊戲攤檔、有關文藝的攤檔,甚至售賣乾貨的攤檔,老少咸宜。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