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鋸多時的標準工時立法本周最終以合約工時的方式推出,若成功立法,六十一萬名月薪在一萬一千元以下的基層打工仔將會受惠。工商界並非反對僱員合理的福利,不過對於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的立法,以及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十分保留。這一系列的勞工政策勢必影響本港自由開放的市場以及有利營商的環境;長遠而言,經濟發展一旦受損,失業率上升,最終打工仔只會得不償失。
近年歐洲國家的福利主義抬頭,令多國政府債台高築,甚至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是香港的前車之鑒,但高福利的趨勢並未減慢。還記得去年六月,瑞士舉行了一次公投,儘管政府呼籲國民否決了向全民每月無條件發放基本生活金二千五百瑞士法郎,約合二萬港元的建議;但福利主義已經在民間萌芽,令政府必須嚴加堤防,以免影響外來投資,窒礙經濟發展。
漣漪效應 扼殺企業活力
一直以來,奉行簡單低稅,是國際公認的香港競爭優勢。特區政府亦主張大市場,小政府的模式,盡量不干預市場的運作,才令香港一直保持享譽國際的競爭力和經濟自由度。然而,近年全球反全球化浪潮蔓延,恐怖主義肆虐,外圍經濟環境的不明朗已令本港不少從事外貿的企業艱苦經營,邊際利潤微薄,加上成本上漲及勞工條例日益收緊,以中小企為主體的本港工商界可以說備受壓力。
一些政客常站在道德高地指責工商界「賺到盡」,但其實工商界的狀況是有苦自知,絕大部分的僱主並不反對僱員的基本員工福利,亦樂意增加收入以鼓勵員工積極工作。不過,若政府以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等政策干預市場,不僅受惠的員工並不多,亦間接拉高了整體基層工種的薪金水平,其漣漪效應亦令僱主的負擔增加,扼殺企業的活力。
發展經濟是社會穩定,市民安居樂業之本。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表示,下屆政府會擔當「促進者」角色,檢視過時政策,讓企業有更好營商環境,吸引內地及海外企業來港。其政綱中提出的雙層利得稅制及鼓勵科研的稅務優惠,這些都是工商界提倡多年的政策,我期待這些政策能盡快落實,同時政府亦需警惕福利主義的蔓延。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