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中小券商不是寄生蟲 更不是癌細胞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3月8日《明報》刊出一篇題為〈從金融服務界看功能組別的流弊〉的文章,狠評現時金融服務界選舉方式偏幫C組經紀,向中小型券商傾斜,從而展開對中小券商大加撻伐,甚至批評它們是阻礙市場前行的毒瘤,非得切除不可,把中小券商半個多世紀以來為香港所作的貢獻完全抹煞。作者的言論暴露出他的愚昧,及對金融服務界和功能組別的無知。難道香港的經濟繁榮,只有外資的功勞,沒有中小券商的貢獻,本地中小券商就不能一起分享?

這位自稱是前線科技人員賀穎傑所發表的大作,顯示出他對香港金融巿場的發展過程一無所知,只懂捩橫折曲、自我膨脹,處處貶低中小券商對國際金融中心的貢獻,指摘我們的中小券商「停留在『大時代』裏的運作模式,既沒有追上現時以電腦程式主宰的投資模式」, 「抗拒改變」,從而作出「靠拖香港的後腿來為自己牟取最大利潤的寄生蟲」的結論。

文中指出應該「讓跨國企業有更多話事權,確保香港的發展能夠和國際接軌」。原來他是在鼓吹投票權要按企業大小分配,大公司應有更大的話事權,這豈不是跟他們一直掛在嘴邊的公平原則相違?是不是競爭法也應該廢除呢?香港金融市場要與國際接軌,關鍵是要充分配合國家在金融改革政策下,為香港金融巿場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更要顧及國家和香港的金融安全,不能大開中門,把
金融安全的話事權拱手相讓。今時今日,國家國強民富,再不是八國聯軍的年代,香港也再非殖民地年代,我們豈能任人予取予攜?

守護金融界的白血球

我所接觸的中小企對巿場的改革和監管,態度和立場都是以事論事,從維護股民權益出發,沒有阻礙巿場前進。以引入同股不同權的建議為例,如果我們單從自身利益出發,必然是舉腳贊成,以吸引阿里巴巴等大型科網股來港上巿,到時小股民必然一窩蜂認購,對中小券商有利無害。惟我們沒有盲從附和,因為它改變了同股同權行之有效的公司管治制度。對於維持巿場秩序和公平合理的改革,我們都是支持的。故我們非但不是癌細胞,而是守護香港金融業界的白血球!

究竟誰拖誰後腿?

至於讓電腦程式主宰的問題,中小券商在電腦科技的投入,自難與大企業相比;但我們一向有與監管當局商討,如何應用金融科技促進發展,包括網上資訊傳遞、認證開戶等。至於高頻交易,已在歐美巿場觸發過連場雪崩效應,美國政府也已加強監管和限制。又以黑池交易為例,因為交易欠缺透明度,可以程式對盤,潛藏價格與市場有別的風險,不適宜一般投資者參與,國際間也陸續收緊限制,香港證監會也禁止散戶加入,我們現時是否仍要大力發展黑池交易?文章強調要取消功能組別,或在此前先要擴大選民基礎。我們金融服務界內9個主流團體,早在政改諮詢時,已充分討論過了。但最終泛民聯手否決了普選特首的政改方案,間接毁掉2016年立法會選舉向前邁進的機會。究竟是誰拖了誰的後腿?雞食放光蟲,心知肚明!

香港經歷了多場金融風暴,在九七回歸時,外資大行總部紛紛撤離;但本地中小企毫不動搖,堅守工作崗位。又如在金融風暴期間, 「大鱷」衝擊港元滙率、狙擊股票巿場,要不是中小券商和一眾散戶組成了「血肉長城」,同政府聯手對抗,怎保得住我們的家園?且華資券商都是熱愛香港以港為家,長期為本地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養活了多少個家庭,怎能把他們的汗馬功勞一筆勾銷?

作為業界的代表,本人不會只着眼於中小企的利益,而是公平地從整個行業利益立場出發,保持與基金界緊密聯繫,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中小券商從來都是默默耕耘、自食其力的一群,絕不是該名作者所言的「寄生蟲」。要不是政府讓銀行界也可兼營證券服務,引入零佣金的割喉式競爭,香港中小券商的經營環境也不會趑趄不前。我尊重「思言財雋」的言論自由,但若像那位前線科技人員只管抹黑,罔顧事實的說法,那絕對並不是什麼財雋之言,也不配做金融人,頂多是依附大行下的一隻可憐應聲蟲。

(刊於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