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早前就「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的一項議員議案,展開熱烈的討論,顯示社會各界對此有不同意見。
重溫歷史 更充分了解現在
學習歷史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鑑往知來,通過重溫以往發生的事件,更好地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和處境。例如通過重溫歷史,我們會清晰地了解到,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被英國佔領;中、英兩國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經過艱辛談判,在1984年12月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其後中央政府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決定根據國家憲法第31條,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政策之落實。如果本港學生能夠全面而客觀地認識這段歷史,則所謂「港獨」等偽命題,就會不攻自破。
恰當設置課程內容 提高學習興趣
要推動各級學生學習中國歷史,課程內容的恰當設置,對提高學習興趣及提升教學質素至為重要。對此,筆者有切身的體會,筆者當年在工業中學就讀,中一至中五都有學習中國歷史,到中學會考亦參加該科目考試,當時中一的中史科,是從三皇五帝、夏、商、周講起,然後按編年體認識春秋、戰國、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到中五就涉及較複雜的近代歷史,直到講述民國成立,由此令學生對中國歷史的朝代興替有清晰的認識,而這種由古至今、由淺入深的課程編排,又與同學的心智成長十分配合。
當年的中文科亦與中史科相呼應,例如筆者記得,中文科有《左傳》的「晉敗秦師於殽」,同學既學習這篇描述秦晉之戰、人物活靈活現的文章,老師亦引導同學加深了解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所以筆者印象深刻。
中國歷史的學習重點,並不在於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資料,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至今日,當局應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積極加強各班級的歷史教育,包括製作相關教材套、舉辦研討會或校際問答比賽,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例如安排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覽,甚至結合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子遊戲,進行課程研討等。
高中課程編訂 有多重考慮
筆者和經民聯都支持,增加中學各年級學生學習國家歷史和文化的機會,教育局亦已經在2018/2019學年起,落實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但是否進而列為高中必修課,則有多方面要考慮,包括:增加中史科為高中必修課,會否影響整體高中課程結構呢?會否增加學生選科的限制,例如要減少與科技相關的科目呢?以現時的教學資源和師資人手,是否足以應付呢?如何可以充分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抱負呢?
對於中史應否列為高中必修科的討論,無疑有助於喚起社會對歷史科教育的關注,但高中課程的編訂、甚麼科目必修,關乎同學日後升學與就業的選擇,的確要多方面兼顧與平衡。
原文刊於: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48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