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穩定樓市 兩策推動北都(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樓市氣氛低迷,銀行融資態度轉趨審慎。「北部都會區」宏圖若要順利落實,當務之急是要先穩住樓市,讓市場信心重現,銀行便更有意欲能批出貸款,配合長期項目融資。

筆者與經民聯黨友早前向特首提交了2025年施政報告建議書,當中的土地房屋之政策建議可歸納為兩大主軸,並以三招穩定樓市,提振物業市場的信心;兩項政策對北部都會區均可提速提效,全力啟動增長引擎。

現時物業估值普遍下調,銀行對物業市場的融資項目態度越加審慎,尤其是對於發展時間長而且規模大的項目興趣大減。要破解此一困局,必先要穩樓市,為銀行恢復融資信心,創造更有利條件。

提高100元物業印花稅門檻

筆者建議,政府可推出「三招」釋出強而有力的穩定樓市訊號。第一,調高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門檻,由400萬元提升至600萬元。目前不少中小型單位樓價已超出400萬元門檻,難以惠及大部分首次置業人士,若將此門檻上調至600萬元,將會有助釋放中小型住宅市場潛力,進一步刺激有能力、有實際需求的新買家入市,帶動整體成交量回升,為市場注入即時活力。

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第二,進一步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放寬對投資住宅物業之限制。現行計劃容許申請人投資住宅物業,但單一物業成交價須為5000萬港元或以上方符合條件。在海外投資移民競爭日益激烈下,香港必須提高相關政策的吸引力,政府可考慮重新審視調整,將計劃中單一物業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2000萬元,甚至可考慮取消相關門檻,以提升靈活度。與此同時,亦可將計劃中投資房地產的樓價上限提升至1500萬元,吸引更多高淨值人士、商界精英和創新企業家來港發展,帶動中高端物業市場成交。

設閉環式「物業通」助內地專才入市

政府大力「搶人才」,但面對跨境資金規管的限制,來港的內地專業人士要置業落地生根,殊不容易。特區政府應積極主動向中央爭取建立一套閉環方式管理資金的「物業通」,讓落戶香港的內地專才在不影響外匯管制前提下,調動內地資金來港置業,日後若出售物業,資金必須調回內地,以協助他們解決來港生活與家庭安頓的實際需要。

筆者深信,上述三招有助釋放潛在需求,推動樓市邁向長遠健康發展。樓市一旦回穩,市場信心回升,銀行融資意欲自然增強。此外,若政府能盡早清晰宣布正式擱置「明日大嶼」,並將政策焦點與財政資源聚焦於北都,更可釋除市場對土地供應過剩的疑慮,為北都發展營造更有利的環境。

北部都會區與國家整體佈局高度契合,項目規模宏大,要從藍圖變為現實,乃要通過建立具備實權的統籌機制。筆者一直提倡成立高層級「招商統籌辦」,由財政司司長或相關問責官員親自掌舵,針對重點產業與人才需求展開策略招商。

北都落地需設高規格統籌

其二,將現有北都統籌辦事處升格,成為統籌各項政府審批、協調各部門所負責的工程進度的單一窗口,同時設立時限、分階段通報機制,減少行政掣肘,提升執行效率。

穩定樓市與推動北都,絕對是一體兩面。穩定樓市增強銀行融資北都的信心。另一方面,政府主動有為,配合高層級官員親自指導,單一窗口提升行政效率,打通北部都會區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惟有在雙管齊下,北都宏圖方能夠真正落實,為香港開創未來發展新局面。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