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力」凝聚人才 港宜借鑑瑞士(吳永嘉) – 評論文章

香港積極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多管齊下「搶人才」,接連傳來好消息!

9月9日,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排位由去年第9升上第4,僅次於歐洲三國瑞士、盧森堡和冰島,並超越新加坡成為「亞洲一哥」。特首剛公布的施政報告2025,以嶄新思維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強化人才及創新建設(見知識庫),未來香港的排名有望更上層樓。

教育投放低 星洲人才排名下滑

新加坡不但被香港超前,更由去年全球亞軍下滑至今年第7位,有學者提醒香港應引以為鑑。

上述《世界人才排名》,以「投資與發展」(Investment & Development)、「對外吸引力」(Appeal)和「就緒度」(Readiness)3個範疇作為評審指標,香港在「人才就緒度」方面表現卓越,於69個地區中排第3位。

談到新加坡排名下滑的原因,有評論歸咎於「一高一低」:生活成本高企、教育投放偏低。根據IMD的報告,新加坡的教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約2.1%,該項排行第63位。這方面也是香港的「弱項」,報告指香港的教育開支在GDP的佔比為3.9%,排第49位。由此可見,政府投放於教育的資源絕不能輕率縮減。

生活成本高是所有國際大都會必須面對的「現實」,然而連續10次在此榜奪冠的瑞士,住房和物價一樣「超貴」,依然沒有嚇退各地人才,當中有何玄機?答案是創新的魅力!

瑞士6優勢 創新指數15年居世一

剛於9月16日揭曉、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香港排全球第15位,上升3名,保持亞洲第5位;瑞士則再下一城,繼續穩居「世一」。

這是瑞士連續15年蟬聯該榜冠軍。多年來,各地學者紛紛對瑞士「招才力」與「留才力」進行專門研究,筆者綜合各方意見,總結出瑞士具有以下6大優勢。

1.保穩定拼經濟:位處歐洲中心的瑞士,一直保持中立國地位,政局相對穩定,讓民眾可集中精力拼經濟、謀創新。

2.地靈激發創意:瑞士的高山湖泊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地靈」可激發創意靈感,自然吸引人才落戶。

3.移民多元開放:當地透過移民開放政策,同步吸納各地資金,加上移民來自不同地方,貢獻多元化民族智慧。

4.著名大學林立:在QS世界大學排名,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名列全球第7;另外多間大學亦相當優秀。

5.堅持品質第一:瑞士的產品與服務一向以高質量著稱,「瑞士品牌」數百年來從沒褪色。

6.良好勞資關係:歐洲多國罷工幾乎是「日常」,相比之下,瑞士勞資氛圍良好,吸引各地企業到來投資。

深港穗創新集群 產學研擴合作

早於9月1日,WIPO率先公布《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躍居「世一」,足證粵港澳大灣區超卓的創新力,獲得國際高度認可。

香港擁有世界頂尖的科研實力,科學論文發表成果昭著,筆者深信憑着「深圳-香港-廣州」優勢互補,加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未來「產學研」發揮空間勢必更大。只要勇於創新,並參考瑞士的凝聚人才的秘訣,建設國際高端人才庫,我們不但有能力繼續穩居世界前列,更可發揮優勢、共創未來。


【知識庫】施政報告強化人才建設

•高才通計劃申請續簽率約55%,獲批續簽者主要從事創科、金融等行業,95%月入高於本港收入中位數(2萬多元),50%更高出近一倍。

•高才通計劃可為本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經濟貢獻,相當於GDP大約1.2%。

•經各種計劃來港的人才,7成年齡在40歲以下,有助紓緩人口高齡化的挑戰。

•政府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及了解行業需要,並邀請科技企業高管和技術專家參與教學及課程設計,加強產學研聯動發展。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4010787?r=cpst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