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新時代 年齡無疆界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24 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獲得中央批准一系列措施支持本港創科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各界紛紛叫好,為本港科研的發展打了一支「強心針」。其中本港的科研可直接接受國家基金研發經費資助,有助融入國家發展大計。

港科院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是其中一名聯署人。大家也許還記得徐教授作為港大校長期間,因當時還是副總理的李克強先生訪問港大的保安安排引起港大一批學生不滿,導致被公開批鬥而下台。他的高瞻遠矚,為本港科研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一創科系列政策的出台,對香港科研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他寄語本港科研人員自身亦需要努力,才能到位。另一位聯署發起人,著名專業地質工程師及水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在一篇專訪中,提及「資金過河」有助「產學結合」,即大學科研人員做研究、開發技術,然後應用在產業上,實際生產,相互結合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亞洲電動車之父」陳清泉教授的研究便是一個很好例子。

這邊廂,這兩位在香港大學退休的教授遠見卓識,以豐富的人生及工作經驗,大膽建議、勇敢落實,令內地科研資金「過河」。他們觀察到大學年輕科研人士申請科研基金的困難,而這次措施打破了以往本港科研成果難以發展的限制,發揮了本港獨有優勢。各個階層、不同年齡的科研人士一起合作,將科研成果發揮得淋漓盡致。

那邊廂,92 歲的馬哈蒂爾成為馬來西亞首相,連71 歲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不能再以「高齡」自居,人類似乎正在逐漸打破社會過去對於年齡的迷思。事實證明了長者只要保持身體健康,仍可發展「第二事業」,甚至「第三事業」,創造人生巔峰。一項科研的成功往往是一個長期奮鬥的經歷,十年八年並不算長。年輕人如果有幸能和經驗豐富的教授一起跨世代合作,肯定會獲益良多,令科研成果更能突破時代的界限。

隨着「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發展,新時代的區域合作是未來發展的必然合作方向,世代合作將是時代趨勢。

(刊於明報)